百色古城恢复考议

2019年03月28日 10时11分   阅读:439464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梁维杰   责任编辑:卢晓丽 【  +放大   -缩小  】

    近日上网查找资料,在百色市政府网上看到一篇市政府关于百色近期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古城恢复·红城提升”的新提法,颇引人注目。这个新的提法很有眼光和魄力,给人一种“切中脉门”、思维“震撼”的冲击感觉。百色古城,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据史料记载,百色设“厅”(辖有数个州县的行政机构),是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的事,此前的百色(博涩),曾先后属增食县(汉)、武隆县(唐至元)、田州土州(明清)管辖。百色设厅后,于次年建城,多年后升直隶厅。史载厅城规模如下:“城在田州西一百里,周六百一丈,计三里六十一丈,东、西、南三门。乾隆八年建月城,周一百九十丈,计一里一丈,三门。三十年,巡抚宋邦绥建护城三,各周六丈。月城未及十年,被水冲塌。咸丰四年署同知庆龄捐修,基宽八尺有奇,周一百二十九丈,垛口一百八十有五,俱砖砌。又捐城外大码头炮台一座,石脚七尺,台周二十一丈五尺,外高七尺五寸内高五尺,炮门十有八,亦砌以砖。咸丰十年二月发逆石镇吉以地雷攻城,东门塌九丈余,东南隅塌六丈余,同知陶兆恩劝捐修复。光绪六年同知陈如金请币重修,门三,名仍其旧,曰承恩,曰泰平,曰远安。”


    以上就是当年百色厅建城、攻城、破城、修城的大致情况。引文中的“月城”指的是城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垛口”指城墙两侧或上头伸出的部分(《辞海》)。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古城内外,除厅府衙门等官僚机构外,还先后建有文昌庙、关帝庙、火神庙、龙神庙、马王庙、北帝庙、医灵庙、伏波庙、岑三爷庙、城隍庙、三界庙、观音堂等10余处宗教建筑和场所,香火鼎盛,受各族信众所顶礼膜拜。


    辑录修订此引文纪要的是当时在朝为官多年的已故张宗经先生和杨复礼先生。据后世知情老人指认,当年百色古城东门即“承恩门”,就在现右江区共和街街委会住址一带,以前称为“东胜街”“东宁街”,民国时城楼上曾建有“警钟楼”,以监视告警侵华日寇对百色的空袭,报警的钟声一敲,灯笼一挂,市民就要疏散。西门即“远安门”,在今市公安局旧址一带,而南门即“泰平门”,就在今太平街入人民菜市十字路口一带。该古城门,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1958年被拆除,取城砖运至东笋以建小高炉“大炼钢铁”。至于史料中所载的“咸丰十年二月发逆石镇吉以地雷攻城”炸塌的“东南隅”城墙,大概就在现人民菜市东南侧入口民生街一带。今民生街道的地理走向,与当年古城东门至南门一段城墙的走向高度吻合,就是古城存在的有力证明!当年石镇吉三兄弟率领10万反清农军围攻百色厅府衙,围城时间长达月余,攻入城后受到清军残酷镇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成为百色古城建城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幕。1929年爆发的百色起义,更使古城百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城”。


    1949年12月6日,百色解放了,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百色古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扩大了,道路变宽了,人口增多了,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欣喜之余,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古城的城门城墙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70年后的今天,古城在哪里?城门城墙在哪里?岁月流逝,如今让我们拿什么来证明古城的存在与曾经有过的殊死博杀呢?好在现在政府提出了“古城恢复·红城提升”工程并积极推进。


    综合考虑到时代发展的现实可能与需要,根据国家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百色的“古城恢复”,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照搬照抄,全盘复制,而应该是局部的、有重点的恢复和重建,在古城、红城和新城、绿城的协调、精致、通达、便捷、智能、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上广开民智,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以达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永久保存历史文脉的目的。依笔者愚见,政府若能在古城旧址的适当地段,以适当的规模,恢复重建具有象征和典型意义的某一处城门、城墙,例如泰平门和南城墙,以保存古城的旧时风貌,让后人与外地游客知晓历史真相,也是为后人留下一段难舍“乡愁”。鉴于此,我市有关部门当务之急,应该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紧急征集散失于民间及外地的古城建城部件(最好是原件)与历史影像、文字资料,例如当年的城砖、城门旧照、历史文字描述等等,作为随后的恢复工程之需。至少,可以用做局部原件和历史资料的展览。笔者百色老家门前就有一块当年拆城时留下的老城石件,目测有数尺见方,好几百斤重,估计是作城墙砌基础用的。现自愿捐献给政府,以作当年百色古城确实存在的物证,也算是对百色市政府古城恢复的大力支持。 □梁维杰

   

   参考资料:《广西通志辑要·西南边疆卷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