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措并举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瓶颈

2022年04月12日 09时50分   阅读:201791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梁振芳   责任编辑:农海华 【  +放大   -缩小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市乡村振兴的突出制约瓶颈,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育”“引”“挖”“委”“派”“留”等六措并举,全方位拓展乡村人才来源渠道。


    一、做好“育”的功夫,着力培养一批本土人才


    (一)加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畅通人才晋升渠道,提升人才福利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人、返乡农民工等优秀人才回乡服务,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提高村“两委”班子中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比例;坚持每年拿出一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名额定向招聘;直接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副职领导干部等。充分利用党校、干部学院和乡村振兴“绿领学院”等干部教育管理优质资源大力开展能力素质培训,满足基层干部强烈的学习需求。鼓励党员干部到农村一线投身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机制。


    (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足百色丰富的农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展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的引导和培育工作,全面提升农民创业创新意识、生产经营能力、技术与管理水平。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获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业绩突出的实用人才,提供资金奖励扶持、科技支持、土地流转和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农业保险支持等优惠政策。


    (三)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针对缺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是脱贫地区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的主要瓶颈的现状,充分发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百色农校和各级农广校、农民夜校、农业推广机构的技术师资力量,根据各地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对广大农民开展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实现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 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专门的“乡土人才”库,对登记入库的“土专家”“田秀才”提供优先使用、扶持、奖励、进修的机会。


    二、做好“引”的功夫,及时填补一批急需人才


    (一)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在市级层面,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根据服务期按政策给予一次性补助。以水果、蔬菜、桑蚕、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有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推行项目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和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人才津贴。


    (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到乡村和企业兼职挂职。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柔性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假日专家”“星期天工程师”“候鸟人才”等。


    (三)开辟基层一线人才“绿色通道”。紧缺专业人才应当放宽招聘方式、放宽学历条件。同时加大“三支一扶” 及西部志愿者的招募力度,规模化向基层一线集聚人才。


    (四)大力实施“百生回归”工程。打好乡情牌,广泛吸引市外百色籍优秀学子回到家乡建功立业。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增强返乡吸引力。


    (五)建立“人才飞地”。从市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偏远山区县(市、区)在百色市区规划建设融教育、医疗、科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人才服务基地,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高端人才的“飞地”新模式,解决偏远山区县(市、区)人才引、留在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困难,为县域引进的人才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三、做好“挖”的功夫,着力发掘一批特色人才


    (一)挖掘新乡贤群体。将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纳入乡贤群体,给予精神上认可、物质上奖励,鼓励他们发挥乡村文化弘扬者、乡村经济引领者的作用。


    (二)挖掘传统技艺人才。发挥好我市非遗传习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才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对人才的关爱,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每年开展相关活动,通过“非遗+乡村振兴”模式,促进文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三)挖掘“草根人才”。要打破唯学历、资历、职称和身份论人才的传统观念,“海选”出各类“草根人才”,分类立档建库,实施动态管理;加大对“草根人才”帮扶培养力度,提供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援助;邀请专家教授、基地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与“草根人才”建立跟踪帮扶对子;依托党校、“绿领学院”、科技培训示范基地等资源,分批次分专业开办培训班;建立“草根人才”业绩考核机制,考核合格或优秀的,每年给予一定奖励。


    四、做好“委”的功夫,借力培养一批紧缺人才


    有计划地开展紧缺人才委托培养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缓解农业技术管理、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结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一批涉农专业的优秀农村青年,参照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免学费政策并补助在校期间生活费,毕业后回原籍涉农单位服务一定期限。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增加每年培养人数。


    五、做好“派”的功夫,大力充实一批骨干人才


    (一)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努力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农村科技创业为重点,逐步实现乡(镇)、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二)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到特色产业基地、乡村企业设立工作站。通过这一途径长期派驻专家到生产经营一线开展科技指导,联合开发区域特色产品,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攻关,逐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鼓励一批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鼓励一批大学生扎根基层,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在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基层单位人员紧缺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激情活力和智力支持。


    (四)开展干部回村活动。动员和鼓励在各级部门各单位工作的干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业余时间回到家乡或挂点村,利用自己的见识和资源,带领村民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六、做好“留”的功夫,以完善的保障机制留住人才


    (一)健全乡村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完善乡村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二)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平台建设,支持入园企业、科研院所等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奖补等政策。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


    (三)加强人才关怀。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关心关爱人才政策,帮助优秀人才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干事创业环境。落实推优评优、表彰奖励政策,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拔尖乡土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贡献和突出成就,增强人才的荣誉感,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中共百色市委党校 梁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