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革命根据地民族工作的成效(下)

2022年06月02日 08时58分   阅读:5454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卢晓丽 【  +放大   -缩小  】

  (三)激发了各族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

  各族群众革命觉悟的提高,激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举行百色起义和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时,右江地区“有革命的工农民众二十多万人来拥护”,到1930年9月根据地鼎盛时期,有100万各族群众作为基础,是根据地初创时的五倍。百万群众踊跃参加右江命运动,部分人参军参战,参政议政,帮助革命,掩护革命志士,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

  首先,群众积极参政议政,拥护苏维埃政府。百色起义前,右江地区各县群众积极拥护各级农民协会,有的参加农协会,或为农会委员或为会员,为农民群众办事说话。在准备百色起义时,广大群众对即将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投以极大的热情,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发动工人、农民为建立政权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百色县分别召开工人代表会议、农民代表会议,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讨论成立苏维埃政府的大事,12月11日,右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马召开,到会的5个县工人代表、11个县农民代表及士兵代表共80多人,代表各族人民讨论建立苏维埃各级政府、扩大红七军、组织地方赤卫军、没收分配土地、肃清反革命分子等问题,通过政治纲领,选举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工人、农民和壮、汉、瑶等民族的代表当选为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同月12日召开庆祝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2万群众聚集在平马镇北广场,情绪高涨,欢呼人民政权的诞生,“苏维埃万岁”等口号响彻云霄。各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把革命政权当作翻身解放的靠山,积极参与革命政权组织的各项活动,斗争地主豪绅,打击地主豪绅武装,丈量土地,分配土地,使苏维埃政府得以正常运转。

  其次,积极参军参战。各族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工作中去,最突出的表现是踊跃参军,积极参战。百色起义前,右江地区各县农民自卫军,坚持了几年的农民武装斗争。邓小平、张云逸率部到右江地区准备起义时,各族青年踊跃参加革命军队,在短短的个把月里,就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到第四大队中来。同时,各族群众积极参加农民自卫军,使农民武装成倍增加。红七军成立时,由部分少数民族组成的农民武装编入红七军,部分改为赤卫军,一些城镇成立了工人赤卫队。在红七军中,多数是壮族青年,还有不少当地的汉、瑶、苗族子弟,而赤卫军、赤卫队,则大多由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年组成。一时间,出现了不少妻送夫、父送子参军的动人景象。有枪携枪,有刀带刀,没有刀枪带木棒,要求参加革命武装队伍,成为各族青年追求的时尚。

  从1929年12月至1930年8月,红七军由40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新参加红军的近3000人中,绝大部分是右江地区各族青年。赤卫军和各族群众,积极维护地方治安或配合红军作战,在红军进行的较大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奉议、恩隆两县农军参加第四大队在平马、那坡收缴第三大队武装的战斗,红七军在隆安战斗、攻打榕江战斗、收复百色战斗、伏击滇军战斗中,各族群众都给予大力支持。在隆安战斗中,右江沿河几县各族群众组成向导队、侦察队、运输队、担架队、慰劳队、洗衣队等,配合红军作战。在伏击滇军战斗中,思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给红军带路、送信、送饭、抬担架、送粮草、侦察敌情、安置抢救伤员(给伤员洗血衣、端屎尿、喂药喂食物),与红军建立起骨肉关系。在摧毁土豪武装战斗中,“每次都有广大群众参加,且在作战中继续不断增加群众数量……当时士气甚盛,士兵时常高兴地说:‘我们的人愈打愈多啊!’”在坚持根据地斗争中,右江地区各族群众与红军第二十一师、赤卫军密切配合,共同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不少村庄成了“红军村”而被敌人重点“进剿”,不少群众在参加战斗时被杀,不少群众家被杀光、烧光、抢光,甚至不少村寨的群众被杀绝。1931年3月,凤山县近千名群众配合红军、赤卫队坚壁清野,退守恒里岩洞,抵抗敌人长达8个月。11月23日,坚守岩洞军民374人壮烈牺牲,其中人民群众就有342人。瑶族独立营攻占无名高地的瑶族七勇士的事迹,在根据地中广为传诵。奉议县驮岂屯群众配合赤卫队抵抗桂军“进剿”,在炮楼里被敌人火攻,158人被烈火吞噬,有30户灭绝。奉议、恩阳两县赤卫军和人民群众与敌人作战20多次,歼敌几百人。群众参军参战的壮烈事迹举不胜举,群众参战所作出的牺牲也难以计数。据资料记载,东兰县的群众牺牲惨重,贡献最大,仅为革命献身的就有几万人。据《东兰县志》记载,从1927年到1933年,东兰县人口由190447人减到只有92851多人,而在减少的近10万人中,“有关人士分析,……这时期由于桂系军队的镇压,东兰人民有的惨遭杀害,有的被拉到外地出卖和被迫逃往他乡,总共3万多人是有的”。经过民政部认定,东兰县共有革命烈士2231人,由此可以估算,东兰县成千上万各族群众为革命献身。

  再次,帮助革命,掩护革命人士。右江地区各族群众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革命以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红七军、赤卫军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以很大方便,在危急时刻帮助掩护革命人士,表现出与红军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右江地区各族人民长期生活清苦,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竭尽全力支持红七军,有的腾房给红军、赤卫军住,有的节衣缩食给红军送粮、送衣物;有的通过发展生产来支援红军,积极到被服厂、兵工厂、修理队做工,为红军制衣鞋、被子蚊帐,制造枪支弹药,修理武器,还修桥补路、护理伤病员等。恩隆县车缝工会主席黄木生,把自己家房屋当红军被服厂厂房,其他工人把自己的车缝工具充作公用,仅1930年2月,就为红军生产棉大衣等700多套,粮袋、弹带、红领带2000多条,红旗400多面。1930年3月初,在隆安战斗中负伤的部分伤员被送到恩隆县那叭屯治疗,群众家家户户住满伤员,仍有不少伤员无法安顿,于是,群众砍来自家的木料,又上山割来茅草,建起20多间草房作医疗站,附近的中草药医师自愿到医疗站帮忙,用草药医治,使红军除2人不治身亡外其余全部痊愈归队。红军设在东兰县武篆的医院,在设备简陋、药品缺乏的情况下,依靠各族人民的支持,采用许多中草药治疗,战胜了困难。为更好地配合红军作战,各级苏维埃政府要求各地建立雇农工会、妇联会、青年团、童子团等群众团体,组织群众组成运输队、交通队、侦察队、宣传队、慰劳队、破坏队等组织。1930年7月,因红七军服装紧缺,苏维埃政府派定各县、区征集军衣,奉议县仑圩区苏维埃政府为此发了征集军衣的通令。在创建和坚持根据地的斗争中,奉议、恩阳两县人民为红军提供了4万公斤粮食、800套军衣、12担草鞋。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到,右江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是巨大的。红军领导人到城乡活动,各地群众给予礼待和关照,当革命遭到挫折或情况危急时,各族群众不惜牺牲自己以掩护革命人士,表现了高贵的品质和对革命的极大热情。1930年2月至3月,邓小平由龙州到东兰,沿途都在农户落脚,睡门板,打地铺,吃玉米粥、猫豆菜,与群众拉家常、问寒暖,同各族群众结下深深的情谊,其情其景至今仍深深铭记在各族群众的脑海中。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后,敌人残酷的“围剿”,使革命活动的开展更加困难,各族人民尽力掩护革命志士,保证革命力量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得以生存发展。敌人采取并村的办法把群众集中起来,进行威逼利诱,强迫群众说出领导人的情况,群众宁死不屈,没向敌人透露半点消息。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被叛徒杀害后,东里屯壮族群众冒着被烧光杀绝的危险收殓韦拔群的遗体,送回故乡掩葬在特牙山上,并盖了“红神庙”以作永远纪念。在革命领导人患难时,各族群众冒险相救、相助,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有着真挚的感情。

  红七军在右江地区正确制定并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培养造就了一批民族干部,发动了千百万各族群众,提高了他们的革命思想觉悟,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这是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也是右江革命洪流汹涌向前、奔腾不息的源泉。1961年清明节,张云逸到东兰县给韦拔群扫墓,对东兰县领导和群众意味深长地说:“我应该感谢你们,我这个红七军军长,没有右江各族人民的支持就当不成。”这代表了红七军对右江地区各族人民的感激之情,是党对右江地区群众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右江地区各族群众革命热情的肯定。(原载《百色起义史稿》第九章 民族工作 第207页-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