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马前委会议和红七军河池整编(下)

2022年07月14日 08时37分   阅读:164011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卢晓丽 【  +放大   -缩小  】


  9月30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邓岗)偕黄晖、吴西从香港经北海、邕宁、镇结辗转来到平马镇。邓拔奇也不知道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仍然积极地向红七军前委传达“立三路线”。于是,前委决定部队暂停行动。10月2日,红七军在平马召开前委会议,听取邓拔奇传达6月1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南方局9月3日指示信精神。中央命令红七军迅速向柳州、桂林发展,沿途创造地方暴动,夺取柳州、桂林,出小北江,进攻广州。前委会议进行了激烈讨论,邓小平、张云逸等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对于红七军能否完成中央赋予进攻三大中心城市的任务表示怀疑。由于邓拔奇、陈豪人等多数主张坚决执行中央命令,最后,前委会议决定:(一)改变部队编制为三个师,前委和军部率第十九、二十师(每师辖两个团)出发执行中央任务,第二十一师在右江作为发展红七军的基础,由韦拔群任师长重组部队,坚持右江根据地的斗争。(二)为了巩固部队,同时与在桂黔边的红八军余部联络,红七军的大部出凌云转向河池;由邓拔奇和邓小平到东兰布置右江工作并率领第三纵队出河池。(三)在河池集中全军,举行阅兵礼,鼓舞士气,并召开全体党员代表大会。


  为了今后更好地坚持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迎接更为严峻的考验,邓小平在红七军离开右江之前,又和留在根据地工作的右江特委领导人谈话,指出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根据地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尖锐的,要求立即整顿组织、纯洁内部,迅速建立县、区常务武装部队,加强军事训练,大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觉悟,坚定胜利信心,组织群众抢收农作物,把粮食收藏好,作好保卫根据地的准备。


  平马前委会议之后,各部队即加紧离开前的准备工作。扩编部队,疏散部队中的女同志和家属,部队轻装,进行外线作战动员(此时尚未公开中央对红七军的命令),部署主力离开后的各项善后工作等。


  10月4日,邓小平、邓拔奇等率一个营先行离开平马。6日,到恩隆县北部的燕洞。此后,邓小平等在燕洞召开了中共右江特委扩大会议,到会的有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和右江沿岸的百色、奉议、恩阳、恩隆、思林、果德、向都等县、区的党委、苏维埃政府的负责干部70多人。陈洪涛主持会议。中央代表邓拔奇作了重要讲话。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形势,军阀混战及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第二,各级苏维埃政府做好保护秋收、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工作,凡是有武器(能杀人的长矛、梭镖、马刀等)的人统统编为赤卫队;第三,要猛烈地扩大红军,广西组织18万红军,可以夺得政权,可以赤化全广西;第四,要坚持发展游击战。会议还对坚持右江根据地的斗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表态要“拥护红军向外发展”。邓小平作了总结讲话,指出红军北上以后,右江各县城被敌人占领,右江特委和各级政权面临的斗争将更加困难,强调右江党委、苏维埃政府及各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要抓紧时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整顿党和政府等组织,纯洁内部;2.整顿和扩大赤卫军,迅速建立县常备军,加强军事训练;3.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坚定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加强土地革命工作,扩大红军,以东凤为中心,用游击战术向都安推进。”燕洞会议对支持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它正确引导这里的军民认清红军北上后的斗争形势,恰当地规定了思想、党政、军事建设三大任务,给处在思想混乱状态下的根据地军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为坚持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会议结束后,邓小平、邓拔奇批示右江特委在东兰武篆开办“军政训练班”。学员主要是东兰、凤山、凌云、百色等县、区干部,有五六十人,学习时间两个星期,主要是培训留在右江坚持斗争的骨干。邓小平、韦拔群亲自给大家上政治课。会后,邓小平、邓拔奇等到东兰武篆,与韦拔群一起率领第三纵队2000 余人,从东兰、凤山两县城前往河池。


  10月4日至6日,第一、二、四纵队分别在平马、奉议(田州)召开誓师大会,随后,即由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绕道百色、凌云、天峨、南丹等县向河池开进。途中,在百色县龙川圩稍事休息,筹粮数千斤后,进至凌云县城休整两日。10月16日,部队陆续到达凌云县同乐镇(今乐业)。途中曾发生第四纵队第二营营长罗明山“以奉纵队长命令欺骗群众,连夜率兵五连逃回右江”的事件,部队欲派兵追回,被军首长制止。部队在同乐休整期间,李明瑞、张云逸指示部队派出人员去黔桂边境寻找红八军第一纵队的下落。


  红八军第一纵队在左江苏区失利后,转战滇桂边、黔桂边已经七个月,期间多次拟与红七军会合而未果。10月中旬,第一纵队探知红七军已到凌云,万分喜悦。袁也烈遂率该纵队400余人渡过南盘江进入凌云县境内。同月23日,与红七军一纵队第一营在讲肥村岗里屯(今属乐业上岗村)相遇。红七军在同乐召开大会,热烈欢庆两支兄弟部队胜利会师,随即前往河池。


  红七军各部队在开进途中,还利用休整的间隙,陆续完成了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根据立三“左”倾盲动主义对形势的估量和党的任务进行宣传,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红七军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的行动方针,选举出席红七军党代会的代表,选举支部书记等。


  11月初,红七军的四个纵队及红八军一纵队,全部到达河池。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县城凤仪小学召开。大会的主要议程是:中央代表政治报告:前委过去策略及工作的报告;过去策略和工作的检阅;目前政治形势与七军党的任务的讨论;选举前委。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指导下召开的,此次代表大会充满的“立三路线”的精神,对于目前政治形势完全同意中央的意见“乃给予七军前途以许多危害”。大会因时间短,未经充分讨论,即通过了如下决议:1.红七军今后的行动是执行中央命令,提出“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的口号。2.红七军四个纵队及红八军一纵队整编为红七军第十九、二十师。第十九、二十师北上执行中央命令。授予第二十一师番号,由韦拔群等回右江重新组建部队,坚持和发展右江根据地的斗争。3.选举新的前委。前委委员是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袁也烈、许卓、许进、李朝纲(战士)、黄一平,候补委员是龚鹤村、胡鹤林(战士)、杨英。邓小平任前委书记,陈豪人任兵委书记,前委在中央代表邓拔奇的领导下工作。


  党代会后,红七军前委和军部即按党代会决议整编部队。整编后的红七军编制序列及领导人是:


  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参谋长龚鹤村。


  军直机构:参谋处长陈叔度,总务处长袁任远,经理处长叶季壮,军医处长吴清培。


  第十九师(由原第一、三纵队合编):师长龚鹤村(兼),政治委员邓小平(兼),政治部主任许进。下辖第五十五团(团长何莽,后为李显;政治委员黄一平,后为佘惠)、第五十六团(团长章健;政治委员魏伯冈,后为陈漫远)。每团辖三个营。


  第二十师(由原第二、四纵队及红八军一纵队合编):师长李谦,政治委员陈豪人(兼),副师长黄治峰,政治部主任李朴。下辖第五十八团(团长冯达飞;政治委员罗少彦,后为杨英)、第五十九团(团长袁振武,政治委员许卓)。每团辖三个营。


  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政治部主任陆浩仁,参谋长黄晖(后黄大权)辖团待组建。


  军直属队:炮兵营(营长邓荣光)、特务营(营长冯玉雪)、教导大队(大队长阎衡)、宣传队(队长李干辉)、卫生队及运输队等。


  另,李明瑞总指挥附设一个特务连(连长李天佑)。


  11月9日,红七军7000余名指战员集合在河池县城三里亭前举行整编誓师大会。河池县各界群众前来参观。邓拔奇代表中央南方局宣读训令,授予红七军各部队旗帜,并和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等军首长检阅了部队。韦拔群在部队整编中,坚决维护全党和全国革命大局,模范地执行前委决定,将以东凤为主力的第二纵队全部编入第十九师。张云逸在出征动员讲话时,号召全军将士学习韦拔群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誓师大会后,韦拔群立即率领特务连返回东兰,12月,他和陈洪涛、黄松坚等调集右江苏区各县赤卫军组建第二十一师,担负起坚持根据地斗争的艰巨任务。


  (原载《百色起义史稿》第十一章 红七军主力北上远征 第229页—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