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岗位 千方百计保就业——全市年中经济综述之八

2022年08月12日 09时07分   阅读:152253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欧 贤   责任编辑:卢晓丽 【  +放大   -缩小  】


  “六稳”先稳就业,“六保”先保居民就业,就业是第一民生。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通过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强化技能提升培训等,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1.6万人的66.43%;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7.61万人。


  多管齐下,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7月8日晚,一场特殊的“夜市”在百色市区爱琴海购物公园拉开序幕,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但一字排开的桌子上既没有美食也没有商品,而是一叠叠的企业招聘单页和应聘者的简历。


  这里是“招聘夜市”,也是我市结合实际,线上线下开展促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7月,市人社部门牵头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暨百色市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系列活动,针对百色当地气候特点,避开白天高温时段,选择爱琴海购物公园、梦之岛购物广场、恒基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展“夜市招聘”,搭建起求职人员与用工单位双选平台,提高供求对接的实效。


  记者从人社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依托网络直播平台,以“直播带岗”的形式开展线上招聘,为企业与人才搭建就业服务“云端桥梁”,推动返岗复工,落实稳就业。


  2月18日,2022年百色市“云上招聘”助力复工复产直播带岗招聘活动毕业生专场,共有30家单位参会,提供职位196个,就业岗位1589个,涉及房地产建筑、制造加工、物业管理、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4月15日至5月15日,我市举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暨广西202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季百色市综合线上招聘会,共有参会单位57家,提供毕业生岗位3367个,收到简历653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每年毕业季的校园招聘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渠道。6月16日至17日,广西2022届高校毕业生夏季就业双选会(百色专场)活动在百色学院举办,吸引4300名毕业生参加。参会单位195家,提供岗位4109个。7月1日,广西青年爱广西暨2022届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招聘会在百色职业学院举办,21家单位提供职位42个,岗位608个,约1500名毕业生参会。


  上半年,我市人社部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162场次,提供用工岗位超过44.15万个,保障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残疾人等各类群体就业。落实重点群体创业扶持政策,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475万元,带动就业人数9871人。


  助企纾困,支持企业发展


  稳市场主体才能稳就业岗位。助企纾困,才能提供更多岗位,让广大就业者有“用武之地”。


  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我市通过压紧压实部门责任,优化经办服务,落实阶段性“缓”“返”“降”“补”政策助企纾困。


  “这次缓缴社会保险费对我们公司的帮助很大,缓解了公司资金周转压力,感谢国家好政策。”广西驰程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社保专员说道。今年年初,因受疫情影响,该公司业务受到极大影响,资金周转困难。就在这时,市人社部门落实上级要求,对属于餐饮、零售、旅游、公路运输等五类特困行业的企业,阶段性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费用缓缴政策。这场政策“及时雨”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我市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进一步简化认定程序、优化办理流程,开设特困行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窗口,实行即时办结。


  截至6月30日,全市共为124家企业办理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金额516.78万元;共向4508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604.77万元;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后,全市为10181家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3451万元,为8943家企业减免工伤保险费1334万元;全市共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43.41万元,惠及参保人员830人;发放一次性留工补助3323万元,惠及66453人。


  精准施策,激发就业动力活力


  困难群体就业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27万个,384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6446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激发就业者内生动力才是稳就业的长期保障。为了帮助更多就业者掌握一技之长,强化技能培训是必经之路。上半年,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209人,支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687.45万元,新增高技能人才1235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指标完成率居全区前列。


  此外,我市在全区率先出台《百色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互评互通实施细则》,支持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技能评价,打破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解决人才职业发展中的“独木桥”“天花板”问题,推进职称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欧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