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见闻

2022年08月15日 08时24分   阅读:0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 黄艳萍   责任编辑:杨煜智 【  +放大   -缩小  】

  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

  ——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见闻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十进”新模式,形成了市、县(市、区)、乡、村“四级书记”一齐抓,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区域联动的工作新格局,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


  民族团结促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右江区深圳小镇易地搬迁安置区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让人眼前一亮,配套齐全的学校、医院、超市、工厂等一应俱全。


  “我是瑶族的,在这里做工主要以计件的方式算工钱,维持每个月的家用没问题。”在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杨阿姨正在组装耳塞,动作麻利的她不一会儿就装好了几组耳塞。在车间里,像杨阿姨一样的员工有10多个,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民族,但大家交流起来却像一家人。


  深圳小镇百祥社区党委书记田炳刚介绍,深圳小镇共有移民群众4285户18419人,有壮族、瑶族、苗族等11个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占搬迁总人数的70%。目前,安置区配套建设科教文卫体、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了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便民利民“九个中心”,为促进多民族交流发展,拉近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筑牢根基。


  “我是汉族人,从乐业县逻沙乡搬迁过来的,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比较多,交流多了就慢慢熟悉了。”杨添淀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大石山区,以前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植玉米,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搬迁后,一家人在安置区里开了家包子铺,孩子在附近学校上学,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就业是促进各族群众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深圳小镇通过采取建设深百产业园、发展集体经济等措施,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路径,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截至目前,深圳小镇就业服务站已累计帮助5430人实现就业,其中就近就业1761人,转移就业1718人,灵活就业1951人,各民族群众在携手奔富的道路上交融发展。


  同心携手奔富路


  近年来,凌云县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打造了镇洪村、彩架村、浩坤村等10个示范村和平里屯、平怀屯、弄林屯等100个示范屯,村村寨寨呈现出山清水秀、民富村美的喜人景象。


  “现在大家都把心思放在产业发展上,生活变好了,相处也更融洽了。”近日,走在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茂盛的桑树。村民们告诉记者,在过去,由于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当地的壮、瑶同胞之间交流存在困难,随着种桑养蚕产业和劳务输出的不断扩大,壮、瑶同胞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如今,彩架村通过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田园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2021年,彩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5元,民族团结经济基础更加牢固。


  8月7日,记者走进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看到,错落有致的房屋,宽敞整洁的街道展现眼前,乡村风景美如画。“我们这里大部分是壮族人,也有少量汉族人,大家相处得都很好。”梁祥会是百坭村秀起农庄的当家人,2020年,他和妻子黄静莹回村用自家的房子开了餐饮店,生意还不错,每个月利润有六七千元。除了开农庄,梁祥会一家还种植有砂糖橘、油茶树等,每年收入都不错。在百坭村,广大干部群众在黄文秀优秀品质的影响下,通过发展产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汽车,吃的、住的和城里没什么两样。”黄静莹说。


  如今,百坭村通过发展产业共种植杉木18000亩、油茶2000亩、砂糖橘1800亩、茶叶620亩、枇杷400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乐业县通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产业示范基地,以“支部联支部”“党员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的三联帮带模式,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了乡乡有产业基地、村村有产业品牌、户户有产业支撑“三个”全覆盖。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这些来自边远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一个缩影。当前,百色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民族团结发展根基,各族人民情同手足、深度交融、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馨香宜人。口 黄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