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第二十一师的组建
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和誓师后,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第十九、二十师于1930年11月10日出发,踏上北上征途。韦拔群带着第二十一师的旗帜和原第三纵队余下的特务连几十名老弱战士回东兰。离开河池时,张云逸军长亲自带领一连武装送韦拔群一程,鼓励他迅速组建第二十一师,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斗争。
韦拔群回到东兰后,面临着同党中央和红七军军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以及敌人占据大部分根据地的严峻形势,立即召集陈洪涛、黄松坚(凤山县委书记兼苏维埃政府主席)等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坚持斗争的策略和组建第二十一师等问题。会议认为,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弱小,如果仅凭原第三纵队留下的几十个人武装组建一个师的部队,困难很大,但要从困难中看到有利因素。右江各族人民的革命情绪仍十分高涨,各县、区、乡的赤卫队仍普遍存在,加上山区地形复杂,桂系军阀的军队只能沿右江交通要道的城镇立脚,还不能深入腹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排除万难,把分散的赤卫军组织起来,编成以营、连为单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组建第二十一师,使其成为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同时在各区、乡再扩建一批赤卫队,形成主力部队和地方赤卫队相辅的军事网络,以对付桂系军阀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会议还决定,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三人分别到东兰、恩隆和凌云凤山等地开展组建工作,为筹建红二十一师作准备。
东兰是韦拔群的家乡。他回去后先到武篆、兰木、泗孟、东院、长江等区,组建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他先把原有的区、乡赤卫队集中编为两个营,再把红水河以东的都安县板升乡和东兰县太平区的赤卫队编成一个营,最后又把都邑区的赤卫军编成两个营。全东兰县的赤卫军发展到五个营,有1000多人枪。
陈洪涛接受组建任务后,就立刻到恩隆县的七里区,同恩隆县苏维埃政府负责人滕国栋等商量研究,决定把恩隆、奉议两县的赤卫军分别编为两个营。
黄松坚回到凤山县后,立即召集会议,同廖源芳等人研究,决定立即行动起来,把凤山县各区、乡赤卫队扩编为两个营,把凌云县平乐区的赤卫队编为一个营,把南丹县巴暮区的赤卫队编为一个营。凤山一带共有赤卫军四个营。
果德县是敌占区,赤卫军已分散到农村隐蔽活动,把这些队伍组织起来,难度更大。为了加强那里的领导力量,韦拔群派黄大权、黄书祥前往果德一带参加组建工作。他们冒着叛徒告密和敌人伏击等种种危险,把果德县都阳区黄永棋指挥的赤卫军编成一个营,又把向都县北区黄绍谦领导的赤卫军编成一个营,合编成第二十一师独立团,由黄书祥任团长。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和组建,右江各县、区的赤卫军已发展到13个常备营,有3000多人枪,红二十一师的组建条件已经成熟。1931年1月上旬,中共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委员会在恩隆县七里区乙圩(今属大化县姜圩)组成,韦拔群、黄松坚任常委,陈洪涛兼任常委、书记。师党委开会研究决定,把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果德等县的赤卫军常备营扩编到第二十一师来,各县再新建赤卫军常备营,区、乡建立赤卫队。随后师党委和师部在乙圩召开庆祝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成立大会,到会各族军民5000多人。庆祝大会正式宣布了红二十一师主要干部名单: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参谋长黄晖(后为黄大权)、政治部主任陆浩仁,下辖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团共三个团,韦命周、滕国栋、廖源芳(后为韦国英)分别任团长,黄松坚、滕静夫、韦仕纯(后为兰志仁)分别任团政治指导员,黄世新任师部直属特务营长,李恒芳任师部副官长,陈谨初任师部经理处处长。韦拔群和陈洪涛分别在会上讲了话。他们说,过去我们白手起家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现在有这样好的基础,只要大家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战斗,保卫革命根据地,定能够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坚持到红七军主力打回来。全场掌声雷动,“坚持革命斗争!”“保卫革命根据地!”等口号直冲云霄,热烈庆祝第二十一师成立。(原载《百色起义史稿》第十二章 艰苦的反“围剿”斗争 第257页至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