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七军各级党组织的建立
(一)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
1929年12月11日,红七军成立后,中共广西前委随即改为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简称红七军前委)。经中央批准,前委委员7人,即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拔群、雷经天、何世昌,以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3人为常委,邓小平任书记(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邓小平赴中央汇报工作期间,陈豪人为书记)。前委隶属中共中央领导。下辖红七军和次年2月1日建立的红八军以及左右江的地方党组织。全军党员由最初的300余人,发展到1930年11月的500人。前委机关设在百色粤东会馆。
红七军前委在领导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中,积极帮助地方开展党的建设工作。1930年4月,撤销中共右江工委,正式建立中共右江特别委员会(简称右江特委),并先后在前委第二、六、七号通告中,发出了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部“以最大的力量来注意党的组织问题”,“开办中坚同志训练班”“创造干部分子”。当时,军队和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分别举办了党员干部、军政干部、妇女干部、瑶族干部等训练班;举办了教导队和军事政治学校,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团结合作,并注意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930年9月底,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当时化名邓岗)到恩隆县平马镇。10月2日,红七军前委在平马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邓拔奇传达了6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中央关于要红七军进攻柳州、桂林、广州等地的指令。邓小平、张云逸等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对中央这个命令能否行得通表示须慎重研究。最后,前委经过讨论决定执行中央命令,全军集中河池整编为3个师,并在河池召开红七军党代会。11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河池召开,由邓拔奇向大会传达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和中央给红七军的指令。大会接受了“立三路线”和中央指令,确定红七军的任务是:“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以保障武汉为中心的南方数省革命的胜利。制订具体行动方案,考虑到立即打下柳州有困难,决定先取桂林,以桂林为中心再向柳州推进。党代表大会还改选了前委,委员由邓小平(军政委)、陈豪人(军政治部主任)、张云逸(军长)、李谦(师长)、袁也烈(原红八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编入红七军后任团长)、许卓(团政委)、许进(团政治部主任)、李朝纲(士兵代表)、黄一平(黄启滔,团政委)组成,候补委员有龚鹤村、胡鹤林、杨英3人,邓小平仍任书记;会上,还建立了红七军士兵委员会,陈豪人为书记。会后,将红七军约7000人整编为第十九师、二十师出发北上,留下二十一师番号,由师长韦拔群回根据地重建后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立三路线”的贯彻,给红七军和右江根据地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930年11月10日,红七军主力北上。1931年1月初,红七军前委在广西全州召开会议,总结了执行中央命令以来,一路攻打城市,强攻硬打,给部队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决定停止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进军粤湘赣边,相继会合中央红军。会后,邓拔奇、陈豪人离开部队,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是月中旬,部队到达贺县桂岭时,只剩下3000多人。前委决定撤销师一级番号,全军编为五十五、五十八两个团,干部下放任职。2月,红七军在粤北的杨溪附近强渡乐昌河时,两个团被敌分截,分驻两个团的前委委员失去联系,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五十五团到达江西省崇义县后,决定以崇义为中心创建根据地,整顿发展红军,取消前委,组织五十五团党委,邓小平任书记。3月初,邓小平离开崇义赴上海汇报工作,团党委书记由佘惠继任。张云逸率领的五十八团继续向江西前进。3月下旬,由李明瑞、张云逸分别率领红七军的两个团在江西永新县会合。4月,在永新召开红七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重新成立红七军前委,中央任命李硕勋为书记,陈豪人、葛耀山、李明瑞、张云逸等为委员。因李硕勋未到职(时李取道香港,准备赴红七军任职。到港后,经中共中央同意,李留在广东工作,不久牺牲)。5月14日,中央又任命葛耀山为书记。7月,红七军2000余人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镇与红三军团会师,并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二)各纵队及所属部队党组织的建立
红七军前委成立后作出决定:前委以下各纵队设队委,纵队以下设营委,每连队设一支部。并规定纵队党委由纵队政治部主任、营党委由营政治指导员担任书记。因此,各纵队及所属部队在完成编制后,都建立了党组织。具体情况是:
中共红七军第一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沈静斋。下辖一营党委,书记黄一平;二营党委,书记魏伯冈;三营党委,书记不详。1930年11月红七军改编后改设中共红七军第十九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二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袁任远。下辖一营党委,书记杨英;二营党委,书记麦农本;三营党委,书记杨成立。1930年11月改设中共红七军第二十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三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李朴(后许卓)。下辖一营党委,书记黄冕伦(壮族,一说黄榜呈);二营党委,书记黄冠球(后黎心诚,壮族);三营党委,书记李干辉。1930年11月改设中共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四纵队委员会于1930年8月成立,负责人罗少彦。成立的一、二、三营,因准备向外发展,加上干部缺乏,均没有配政治指导员,党委书记由营长兼任,分别是覃晞文、黄祖彝、罗明山。1930年11月,第四纵队撤销。
此外,所属连队和军直属单位建立党支部43个。其隶属关系是:各营党委及各连党支部由各直属纵队党委指挥:教导队支部、训练所支部、政治部支部、军部支部及特务营党委直属前委指挥。
(三)河池整编后师团建立的党组织
按照前委关于“扩大红军割据区域,迅速与朱毛汇合”的计划,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传达中央给红七军的任务,1930年11月上旬,红七军全体指战员集中河池整编,撤销纵队和营的番号,改为师团建制。11月7日,在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在改选前委的同时,成立各师、团的党组织。
中共红七军十九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成立,书记许进。下辖五十五团党委,书记黄一平;五十六团党委,书记魏伯冈。1931年1月撤销。
中共红七军二十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成立,书记陈豪人(兼,后李朴)。下辖五十八团党委,书记杨英;五十九团党委,书记李朴。1931年1月撤销。
中共红七军二十一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29日正式建立,委员由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黄大权、黄晖(同年12月离任)、黄书祥、陆浩仁、滕国栋组成,其中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为常委,陈洪涛为书记。1931年8月,根据中央的指示,二十一师改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三师,党委组成人员不变。下辖六十一团党委,书记黄松坚(兼);六十二团党委,书记滕静夫(后黄书祥);六十三团党委,书记兰志仁;独立团(1931年冬并入六十二团)党委,书记黄书祥(兼);1932年6月成立的黔桂省边独立团党委,书记黄举平。
1929年12月11日,红七军成立后,中共广西前委随即改为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简称红七军前委)。经中央批准,前委委员7人,即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拔群、雷经天、何世昌,以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3人为常委,邓小平任书记(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邓小平赴中央汇报工作期间,陈豪人为书记)。前委隶属中共中央领导。下辖红七军和次年2月1日建立的红八军以及左右江的地方党组织。全军党员由最初的300余人,发展到1930年11月的500人。前委机关设在百色粤东会馆。
红七军前委在领导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中,积极帮助地方开展党的建设工作。1930年4月,撤销中共右江工委,正式建立中共右江特别委员会(简称右江特委),并先后在前委第二、六、七号通告中,发出了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部“以最大的力量来注意党的组织问题”,“开办中坚同志训练班”“创造干部分子”。当时,军队和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分别举办了党员干部、军政干部、妇女干部、瑶族干部等训练班;举办了教导队和军事政治学校,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团结合作,并注意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930年9月底,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当时化名邓岗)到恩隆县平马镇。10月2日,红七军前委在平马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邓拔奇传达了6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中央关于要红七军进攻柳州、桂林、广州等地的指令。邓小平、张云逸等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对中央这个命令能否行得通表示须慎重研究。最后,前委经过讨论决定执行中央命令,全军集中河池整编为3个师,并在河池召开红七军党代会。11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河池召开,由邓拔奇向大会传达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和中央给红七军的指令。大会接受了“立三路线”和中央指令,确定红七军的任务是:“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以保障武汉为中心的南方数省革命的胜利。制订具体行动方案,考虑到立即打下柳州有困难,决定先取桂林,以桂林为中心再向柳州推进。党代表大会还改选了前委,委员由邓小平(军政委)、陈豪人(军政治部主任)、张云逸(军长)、李谦(师长)、袁也烈(原红八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编入红七军后任团长)、许卓(团政委)、许进(团政治部主任)、李朝纲(士兵代表)、黄一平(黄启滔,团政委)组成,候补委员有龚鹤村、胡鹤林、杨英3人,邓小平仍任书记;会上,还建立了红七军士兵委员会,陈豪人为书记。会后,将红七军约7000人整编为第十九师、二十师出发北上,留下二十一师番号,由师长韦拔群回根据地重建后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立三路线”的贯彻,给红七军和右江根据地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930年11月10日,红七军主力北上。1931年1月初,红七军前委在广西全州召开会议,总结了执行中央命令以来,一路攻打城市,强攻硬打,给部队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决定停止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进军粤湘赣边,相继会合中央红军。会后,邓拔奇、陈豪人离开部队,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是月中旬,部队到达贺县桂岭时,只剩下3000多人。前委决定撤销师一级番号,全军编为五十五、五十八两个团,干部下放任职。2月,红七军在粤北的杨溪附近强渡乐昌河时,两个团被敌分截,分驻两个团的前委委员失去联系,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五十五团到达江西省崇义县后,决定以崇义为中心创建根据地,整顿发展红军,取消前委,组织五十五团党委,邓小平任书记。3月初,邓小平离开崇义赴上海汇报工作,团党委书记由佘惠继任。张云逸率领的五十八团继续向江西前进。3月下旬,由李明瑞、张云逸分别率领红七军的两个团在江西永新县会合。4月,在永新召开红七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重新成立红七军前委,中央任命李硕勋为书记,陈豪人、葛耀山、李明瑞、张云逸等为委员。因李硕勋未到职(时李取道香港,准备赴红七军任职。到港后,经中共中央同意,李留在广东工作,不久牺牲)。5月14日,中央又任命葛耀山为书记。7月,红七军2000余人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镇与红三军团会师,并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二)各纵队及所属部队党组织的建立
红七军前委成立后作出决定:前委以下各纵队设队委,纵队以下设营委,每连队设一支部。并规定纵队党委由纵队政治部主任、营党委由营政治指导员担任书记。因此,各纵队及所属部队在完成编制后,都建立了党组织。具体情况是:
中共红七军第一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沈静斋。下辖一营党委,书记黄一平;二营党委,书记魏伯冈;三营党委,书记不详。1930年11月红七军改编后改设中共红七军第十九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二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袁任远。下辖一营党委,书记杨英;二营党委,书记麦农本;三营党委,书记杨成立。1930年11月改设中共红七军第二十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三纵队委员会于1929年12月成立,书记李朴(后许卓)。下辖一营党委,书记黄冕伦(壮族,一说黄榜呈);二营党委,书记黄冠球(后黎心诚,壮族);三营党委,书记李干辉。1930年11月改设中共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委员会。
中共红七军第四纵队委员会于1930年8月成立,负责人罗少彦。成立的一、二、三营,因准备向外发展,加上干部缺乏,均没有配政治指导员,党委书记由营长兼任,分别是覃晞文、黄祖彝、罗明山。1930年11月,第四纵队撤销。
此外,所属连队和军直属单位建立党支部43个。其隶属关系是:各营党委及各连党支部由各直属纵队党委指挥:教导队支部、训练所支部、政治部支部、军部支部及特务营党委直属前委指挥。
(三)河池整编后师团建立的党组织
按照前委关于“扩大红军割据区域,迅速与朱毛汇合”的计划,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传达中央给红七军的任务,1930年11月上旬,红七军全体指战员集中河池整编,撤销纵队和营的番号,改为师团建制。11月7日,在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在改选前委的同时,成立各师、团的党组织。
中共红七军十九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成立,书记许进。下辖五十五团党委,书记黄一平;五十六团党委,书记魏伯冈。1931年1月撤销。
中共红七军二十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成立,书记陈豪人(兼,后李朴)。下辖五十八团党委,书记杨英;五十九团党委,书记李朴。1931年1月撤销。
中共红七军二十一师委员会于1930年11月29日正式建立,委员由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黄大权、黄晖(同年12月离任)、黄书祥、陆浩仁、滕国栋组成,其中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为常委,陈洪涛为书记。1931年8月,根据中央的指示,二十一师改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三师,党委组成人员不变。下辖六十一团党委,书记黄松坚(兼);六十二团党委,书记滕静夫(后黄书祥);六十三团党委,书记兰志仁;独立团(1931年冬并入六十二团)党委,书记黄书祥(兼);1932年6月成立的黔桂省边独立团党委,书记黄举平。
二十一师党委及所属团的党组织建立后,和地方党组织一起,在右江根据地领导军民多次抗击进犯“围剿”的桂系军阀,打击豪绅地主的反动复辟活动。由于敌众我寡,1932年冬,党委书记陈洪涛,党委常委、师长韦拔群先后牺牲,右江革命根据地被严重摧残,独立师党委解体,其他党委成员和党员、干部,以及红军指战员,转入地下活动。(原载《百色起义史稿》第五章 党的建设 第117-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