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布局 加快右江“黄金水道”重启繁荣
昔日的右江,曾是商船如织,一派繁华。受现代综合交通发展和百色水利枢纽对通航条件的影响,右江通江达海、沟通联动沿线产业的效应受阻,右江的航运水道一度没落。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规划实施,以及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右江水运出省(区)通道实现云南、广西、广东全线贯通,“黄金水道”即将重启繁荣。
百色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商贸带来大产业,右江“黄金水道”或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区域和产业风口,将释放新的超级产业红利。百色的发展紧紧抓住黄金水道建设战略机遇期,在超前布局产业上做文章,在航运领域储备发展势能,在船舶修造行业中探索打开产业未来,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一、右江“黄金水道”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可以预见,水陆运输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一方面,基于百色铝及铝精深加工、煤炭、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叠加临港工矿企业的建设和水运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自有对港口物流需求本就旺盛。数据显示,2020年百色全港货物吞吐量达885万吨,2021年预计突破1000万吨。另一方面,珠江—西江航运在我国“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基础水运中的优势越来越突显。2019年,珠江—西江内河货运量突破10亿吨。2020年,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全年累计过货量突破1.5亿吨,首次超过三峡枢纽。按目前发展态势,一旦打通广西连接云南的“最后一公里”水路,右江航道沿线将更加直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带的产业分工,水路货运量有望创新高。
可以预见,航运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将发展壮大。随着未来右江“黄金水道”的货运量高歌猛进,大型船舶运量大、成本低、利润高的优势日益突出,船舶也逐渐向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民营船企纷纷对船只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淘汰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因此会带旺造船业的发展,是右江水道产业发展的一大利好。依托港口临港优势,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企业入驻,极大可能培育形成一批重量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二、我市布局内河航运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从政策支撑与规划实施的基础看,右江航道作为国务院明确的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十四五”规划《纲要》、《百色市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百色港总体规划》等文件提到了全面建设百色现代化内河港,建设右江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加快连接云南千吨级航道的任务,明确支持右江“黄金水道”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航道和港口建设发展的基础看,航道和船闸方面,市辖区783.9公里航道,经过整治疏浚目前通航591.9公里。航道建有5个梯级航运枢纽,其中那吉等4个枢纽船闸均已按Ⅲ级航道规划标准建成。待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成后,西南出海水运南线通道将实现1000吨级航道全线贯通,货物可由云南富宁港经百色港直达珠三角地区出海。港口码头方面,百色港划分8个港区,重点发展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港区。目前已建设右江大旺等6个作业区,1000吨级泊位27个,年通过能力达1362万吨。
从航运业态和运力基础看,右江航道作为中转集散中心,航运货物种类相对稳定,在运力上积极顺应水运市场的形势,船舶朝着大吨位船型发展。航运货物以煤炭、石油焦、金属矿石、砂石、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货物的主要顺流向为广西贵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逆流向百色、云南、贵州等地区,相比陆运每吨成本节约30%左右。运力方面,目前全市有航运企业5家。田东县、平果市在加强水路运输行业的建设上不断探索。
但是,迎接未来“大航运”仍存在一定的储备差距。去除航道碍航原因、港口资源相对滞后等基础设施因素外,最大制约百色未来发展航运产业的短板可能集中在船舶修造能力。目前全市仅有一家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因年代久远设备陈旧,无法修造右江三级航道新型船舶和维修大吨位船舶,无法满足提级后船舶维修、检测等需求,船舶修造能力的缺失对右江航道的运力造成直接的冲击。差距蕴含潜力,短板可以补齐。船舶修造业蕴藏的潜力可能是未来百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超前布局航运水运产业意见建议
一是政策先导,抢占全面发展内河航运事业的机遇。建议着力解决航运水运发展规划严重滞后的问题,在加快调整《百色港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流域航运水运发展振兴总体规划。加强研究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国家化解造船业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争取运用试验区政策发展船舶制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运基础建设,落实改善水运市场营商环境。
二是重点培育,推进船舶修造及运力规模能级提升。建议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水路运输和港口行业企业。前瞻性地规划船舶制造产业园,预留储备园区用地。先行在航运条件相对成熟的县(市、区)引进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培养造船工人,夯实造船业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是试点探索,加快临港经济和产业协同建设。建议开展右江沿线临港产业布局,支持广西华银铝、锦江、登高等企业投资建设专属码头、危化码头等。促进右江“货物中转港”转型为“货源港”,把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为未来水运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恢复贵港至百色的集装箱定期班轮。强化多式联运体系,整合沿江产业资源,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连接工业园区资源,将百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港口经济优势,为水运承揽货源。谋划开展船舶服务和航运配套等辅助业建设,如建设智慧码头服务区,进一步丰富航运服务内涵,为航运服务业注入新的活力。□赵建壮 刘忠毅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百色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商贸带来大产业,右江“黄金水道”或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区域和产业风口,将释放新的超级产业红利。百色的发展紧紧抓住黄金水道建设战略机遇期,在超前布局产业上做文章,在航运领域储备发展势能,在船舶修造行业中探索打开产业未来,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一、右江“黄金水道”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可以预见,水陆运输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一方面,基于百色铝及铝精深加工、煤炭、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叠加临港工矿企业的建设和水运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自有对港口物流需求本就旺盛。数据显示,2020年百色全港货物吞吐量达885万吨,2021年预计突破1000万吨。另一方面,珠江—西江航运在我国“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基础水运中的优势越来越突显。2019年,珠江—西江内河货运量突破10亿吨。2020年,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全年累计过货量突破1.5亿吨,首次超过三峡枢纽。按目前发展态势,一旦打通广西连接云南的“最后一公里”水路,右江航道沿线将更加直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带的产业分工,水路货运量有望创新高。
可以预见,航运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将发展壮大。随着未来右江“黄金水道”的货运量高歌猛进,大型船舶运量大、成本低、利润高的优势日益突出,船舶也逐渐向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民营船企纷纷对船只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淘汰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因此会带旺造船业的发展,是右江水道产业发展的一大利好。依托港口临港优势,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企业入驻,极大可能培育形成一批重量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二、我市布局内河航运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从政策支撑与规划实施的基础看,右江航道作为国务院明确的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十四五”规划《纲要》、《百色市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百色港总体规划》等文件提到了全面建设百色现代化内河港,建设右江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加快连接云南千吨级航道的任务,明确支持右江“黄金水道”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航道和港口建设发展的基础看,航道和船闸方面,市辖区783.9公里航道,经过整治疏浚目前通航591.9公里。航道建有5个梯级航运枢纽,其中那吉等4个枢纽船闸均已按Ⅲ级航道规划标准建成。待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成后,西南出海水运南线通道将实现1000吨级航道全线贯通,货物可由云南富宁港经百色港直达珠三角地区出海。港口码头方面,百色港划分8个港区,重点发展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港区。目前已建设右江大旺等6个作业区,1000吨级泊位27个,年通过能力达1362万吨。
从航运业态和运力基础看,右江航道作为中转集散中心,航运货物种类相对稳定,在运力上积极顺应水运市场的形势,船舶朝着大吨位船型发展。航运货物以煤炭、石油焦、金属矿石、砂石、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货物的主要顺流向为广西贵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逆流向百色、云南、贵州等地区,相比陆运每吨成本节约30%左右。运力方面,目前全市有航运企业5家。田东县、平果市在加强水路运输行业的建设上不断探索。
但是,迎接未来“大航运”仍存在一定的储备差距。去除航道碍航原因、港口资源相对滞后等基础设施因素外,最大制约百色未来发展航运产业的短板可能集中在船舶修造能力。目前全市仅有一家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因年代久远设备陈旧,无法修造右江三级航道新型船舶和维修大吨位船舶,无法满足提级后船舶维修、检测等需求,船舶修造能力的缺失对右江航道的运力造成直接的冲击。差距蕴含潜力,短板可以补齐。船舶修造业蕴藏的潜力可能是未来百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超前布局航运水运产业意见建议
一是政策先导,抢占全面发展内河航运事业的机遇。建议着力解决航运水运发展规划严重滞后的问题,在加快调整《百色港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流域航运水运发展振兴总体规划。加强研究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国家化解造船业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争取运用试验区政策发展船舶制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运基础建设,落实改善水运市场营商环境。
二是重点培育,推进船舶修造及运力规模能级提升。建议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水路运输和港口行业企业。前瞻性地规划船舶制造产业园,预留储备园区用地。先行在航运条件相对成熟的县(市、区)引进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培养造船工人,夯实造船业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是试点探索,加快临港经济和产业协同建设。建议开展右江沿线临港产业布局,支持广西华银铝、锦江、登高等企业投资建设专属码头、危化码头等。促进右江“货物中转港”转型为“货源港”,把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为未来水运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恢复贵港至百色的集装箱定期班轮。强化多式联运体系,整合沿江产业资源,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连接工业园区资源,将百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港口经济优势,为水运承揽货源。谋划开展船舶服务和航运配套等辅助业建设,如建设智慧码头服务区,进一步丰富航运服务内涵,为航运服务业注入新的活力。□赵建壮 刘忠毅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