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建设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百色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21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今年4月至7月,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就建设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课题进行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到北海市、崇左市,山西晋中市、吕梁市,以及右江区、田阳区开展实地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
一、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百色市解放街、百胜街两个街区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早于百色古城而建,当时已是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节点和物资往来之地。此后的200多年,两个街区一直是百色商业建筑集中之地,也是百色城延续至今的商业中心之一。2018年,百色市解放街、百胜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
解放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以解放街的灵洲会馆、粤东会馆、梁宗岱故居及三江口为核心区,区域范围面积约23.46公顷,居住人口共4751人(不含临时租户),流动人口及租户人口约2万人。核心保护范围划定为解放街两侧,北起中山路,南至中华街,面积为 2.54 公顷。核心区的主要商业业态划分为:零售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及文化产业等几大板块,共115间。
百胜街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约6.69公顷,南起中山桥头,北至澄碧桥头,属右江区百城街道百胜社区管辖范围,全长800米,宽8米。核心保护范围划定百胜街中部,北至盐业公司、南到皮肤病防治院北,面积为1.23公顷。沿街两旁共有12个单位、380户居民,现有沿街商铺大部分从事日用小商品批发,多年来生意兴隆。原有四个码头从街道直通澄碧河,主要用于商旅货物的上下船,但由于建国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方式的改变,以上四个码头废弃多年并已改建成其他建筑体。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建筑保护不够到位。解放街和百胜街这一区域作为岭南历史文化汇聚的街区,拥有很多历史古建筑,在保护更新中由于缺乏力度,导致街区古建筑的损毁甚至消失,其历史风貌更是不见踪迹。另外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私建情况泛滥,已然打破两个街区原有的空间结构。居民因生活需求将住宅改造,毁坏了民居的原始风貌,有些已经失去了保护价值。
(二)立面改造技术不够精湛。历史上解放街曾经历过几次改造。1999年、2009年解放街分别两次进行了立面改造,但由于当时时间紧,缺乏专业人才,处理方案草率等原因,原本人工绘制的花草、龙凤等图案未能得到保留,建筑细部也遭到破坏,时间一长,建筑外立面已经变得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三)文化挖掘工作不够深入。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粤商文化等挖掘不够,在推动文旅良性互动方面力度欠缺,尤其是在如何充分发掘街区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街区的辨识度,增强城市文化的别样体验等方面,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机制和组织措施。目前,百色城的历史文化还处于孤立、单薄、苍白的碎片状态,缺乏一个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载体,缺乏心灵洗礼的文化感染力。
(四)商业价值发挥不够充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种类较为匮乏,绝大多数都是销售电器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商业是其他行业,店铺数量较少且质量较差,进而不能更多地吸引游客。虽然街区经过一定的整修,但整体环境仍然不佳。在市井气息的复原上,两个街区并没有很直观的体现,只是做到了表层文化的保留,对经商投资、旅游定居缺乏吸引力。
(五)文旅融合发展不够协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得不到位。在两条街区,一些民族的、民间的、民俗的风俗、风情、风味、风物等最富有吸引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没有充分体现,街区建筑物的骑楼风格过于单调,没有古与老的味道,缺乏旅游元素与旅游气息,旅游业态也十分清淡,与旅游城市称号不相匹配。
三、加强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规划先行。要把解放街、百胜街打造成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注重顶层设计,做好规划。一是定位要高。应把百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放到百色、广西乃至全国的旅游大局中去考虑,把解放街、百胜街打造成百色旅游的一张“名片”,成为百色旅游的 “打卡地”。二是理念超前。规划的理念要新颖独特,视角要广,应注重传统与时尚、红色与民俗、文化与商业、实用与美观等各种要素的有机融合。三是富有特色。应避免同质化,充分体现百色地方特色,再现百色老城的风貌。应突出城市的个性魅力,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辨识度。
(二)实施“量身订制”。一是坚持“微创改造”。按照“修缮性保护”原则,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改造、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进行实施更新,在传承保护中进行改造,坚决摒弃推倒重建、大拆大建。二是注重历史传承。注意传承、复兴老百色的历史,保持城市发展的基因和根脉。应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历史风貌的传承,留住或再现历史街区原有的格局与场景,充分了解原有建筑、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从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等多方面获取信息来源,实地走访并听取专家、传统民俗继承人和老市民的意见建议。三是注重新旧风格协调统一。对于新建仿古建筑和配套景观,应从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的使用、立面色彩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在新旧交替和老城活化中留住城市记忆、记住乡愁。
(三)深挖文化内涵。一是编撰文化产品。坚持以“古”为底色,解读码头、会馆文化故事,兼容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名人梁宗岱及本土非遗文化。通过精心编制,巧妙布局,打造故事一条街,成为历史文化街区里最富特色、最活跃、最精彩、游客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荟萃。二是展现浓烈的红色文化。突出“红”的主色,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在系列码头的修建中,应有选择、高水准地打造短小精悍的红色剧目或课堂:如百色起义实景演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历史课堂、“红色经典育思魂”党课情景剧等,建立“红色雕塑”、红色文化长廊等,扩大红色教育的受众面,打造培根铸魂的引领工程。三是整合文化资源。可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展览馆、粤商文化馆、民国“骑楼”建筑博物馆等,深入挖掘老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岭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和深度融合。在街区内,打造一台舞台表演艺术精品,聚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壮族文化等诸多元素,增强街区文化的底蕴和厚度。
(四)合理布局业态。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和业态布局,注重文化、商贸、旅游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将“文脉”与“商脉”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文、商业、旅游、产业聚合共生,既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历史街区的商业氛围,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突出传统风格。在商业业态设置中,应集中展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的旅游商品、特色美食、特色民俗工艺等,让传统商业重新进驻商户旧址,售卖老字号商品。三是布局文化休闲业态。积极引入古玩字画、纪念品、工艺品、艺术展览、创意精品店等充满文化与品味的休闲业态,用文化内涵提升街区的经济价值,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四是打造夜间经济。充分利用临江近河的地理优势,集中精力主打夜经济,岸上水上一齐上。要选择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公司承包运营,建立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确保街区服务安全到位。五是创新旅游业态。将数字技术与街区的游览体验项目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不断激发街区的生机与活力。
(五)加强组织管理。一是尊重民意。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而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通过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居民理事会制度等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二是理清建管主体。通过政府行文方式,进一步明确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单位和部门,建立起谁建设谁管理谁运营的工作机制,从规划建设到建成运营实行单部门负责制,避免建管主体不明以及多头负责、空头管理。三是规范协作机制。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应当动员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主动参与,协调配合。四是多渠道融资。城市改造更新资金需求总规模较大,没有科学的融资方式、畅通的融资渠道,往往会出现财政资金“投不起”、居民和社会资金不愿投、后期管护资金缺失等尴尬局面。要确保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除了政府加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外,还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注重市场化运作,鼓励多方投入,扩大经济来源,强化资金保障。
附件:1.区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百色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附件1
区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
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广西北海市:(一)加强北海老城保护改造。近年来,北海市在保护管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颁布实施了《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北海市老街保护条例》。还编制完成了《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市政改造规划》《高德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高德三街历史文化街区市政改造规划》《南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北海老城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企业运作、属地管理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分期推进建设的战略,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海老城实施规划指导,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部分配套资金,重点对北海老城珠海路老街进行保护性修复。(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通过修建展馆,浓缩和展示北海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业态,引领文化消费;中西文化融合,举办系列节庆活动,丰富了老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形象的塑造;建设“接地气、连民心”的党建新载体、新阵地——红色旅游驿站,打造“景区党旗红”品牌,并通过影视文化加强对外宣传,北海红色旅游再上新台阶。
二、广西崇左市:(一)挖掘内在文化,在原址上复原并扩建。崇左市太平古城位于江州区太平街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府故城所在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980亩,总投资约17.78亿元,建设期4年,分两期开发建设。整个项目围绕骆越文化、壮乡文化、水文化、糖文化为主题,在原址上复原并扩建了内河、府衙,修缮了古城墙,整个商业将融合民俗演出、科技管理、非遗传承、功能型商业配套等进行。(二)以复合多元经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门票与经营复合,实现高品质文化型旅游综合体景区。太平古城主业态分布主要有IP旅游零售商业孵化、东南亚风情餐饮、非遗文化、酒吧街4大核心板块,涵盖了东南亚特色餐饮、旅游商品零售、传统手工艺制作、本土特色农产品等,业态丰富,加大游客“过夜率”机会,拉动城市夜间经济,致力于打造最具边关风情的甜蜜不夜城。
三、山西省晋中市、吕梁市:(一)坚持国际型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将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区域性向“国际范”加速转变。推动平遥古城与法国普罗万、俄罗斯恰克图缔结为友好城市,组织承办了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国际间友城互动常态化开展,实现古城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扛牢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主责首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原真性修缮向活态化利用加快转变。推进修订并严格落实古城保护条例,坚决履行好古城保护主责首责。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配套微型消防站,配备专职消防员、文保员,国保单位全部达到文物保护“四有”标准。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通过数字化展示、开发文创产品等,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三)精心培育旅游新地标、新业态,致力打造国际、国内文旅品牌。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互动,融合发展。以“一城两寺”为龙头,以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辐射,平遥县形成了以24处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400余家旅游特色商铺、3大文化娱乐项目(又见平遥、晋商乡音、县太爷迎宾演出)等为主的“五大板块”全域旅游产业构架,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日益兴起。(四)探索实践改革创新举措,体制机制由僵化保守向活力迸发加快转变。成立古城旅游警察大队,建立运行文物、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在协调解决重大文物、旅游问题、重大文旅工作事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实践景区管理“两权分离”的改革路径,成立古城景区管理公司并实现良性运行,景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古城旅游发展需要,古城旅游告别纸质门票,网上预约、扫码旅游成为平遥旅游常态。(五)强力整治各类旅游乱象,旅游秩序由“乱”向“治”加快转变。充分发挥文旅局作为县旅游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单位统筹调度、综合协调职能,按照“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长效化”的总体要求,实现部门联动、多勤合一,强力整治各类旅游乱象,彻底取缔了古城街区的店外经营、占道经营,在古城核心街区禁止骑行两轮车辆,严查“黑三轮”载客运营,对古城城门配建升降柱并实施严格管控,实施古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综合改造工程,古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旅游秩序明显好转,游客旅游体验感与满意度明显提升。
附件2
百色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一)解放街历史文化街区。以解放街的灵洲会馆、粤东会馆、梁宗岱故居及三江口为核心区,区域范围面积约23.46公顷,其中:解放街片区约12.14公顷,三江口绿地片区约9.69公顷,河面面积约1.63公顷。居住人口共4751人(不含临时租户),流动人口及租户人口约2万人。其中:解放街片区3221人,流动人口及租户人口约1.5万人;三江口绿地片区1350人,流动人口及租户人口约0.5万人。核心区解放街的主要商业业态划分为:零售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及文化产业等几大板块,共115间,其中:零售业57间(家电、服装、家纺、五金、药店),服务业13间(旅行社、广告业、单位办公),休闲娱乐业3间,餐饮业9间,文创业3间,居民住宅30间。
解放街:位于百色城东南的澄碧河“三江口”边,成街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街旧时称“大街”是因百色解放而得名,1949年12月5日,解放大军进入百色城大街后,由此更名为解放街。街道总长300多米,宽约12米,路面铺着小块的青石方砖,由东往西弯出狭长的弧形,是百色骑楼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建筑全为岭南骑楼风格。从中山桥头出发,一路向东,整条街由街头(江滨路)至街尾路段有4个码头,街道两侧的骑楼共有117间(建中山大桥时拆除2间)。建筑式样上中西合璧,杂糅多种装饰风格和建筑元素。一般为灰白立面,并且在剖面上依沿河地形高差进行设计,各个建筑之间错落有致。据百色地名志记载,解放街亦为古今商业集散地,为粤商据点,它曾是百色的城市中心,也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段,是百粤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集散地。解放街一带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而解放街的中心则是商贾云集。解放街内有几处有名的历史文化建筑,分别是粤东会馆、灵洲会馆、梁宗岱故居及百色大码头。
粤东会馆:位于百色市解放街39号,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1720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当时是由广东商人集资兴建的为商人提供服务的场所。粤东会馆布局完整,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融古建、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天井、厅堂、阁楼,月门、甬道、青砖,展现了岭南建筑的艺术特色,也是百色清代建筑的精品,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欣赏前人高超建筑艺术的难得地方。道光和同治年间先后两次重修,乃粤商集资兴建,为粤商商事活动场所,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粤东会馆不仅具有很高的古建筑价值,也是百色最具代表性的“红城名片”。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时,得到粤商的支持,把红七军军部设在这里。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是人们缅怀邓小平同志及百色起义革命先辈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自197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等90多位现任、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共接待国内外观众逾五百万人次。
灵洲会馆:位于百色市右江区解放街6号,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系广东新会商人捐资兴建,用作广东新会商人往来百色歇脚住宿、汇聚议事之所。为三进五间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860平方米。灵洲会馆与粤东会馆等会馆建筑的存在,既是广东、福建、江西、云南等地商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南疆商业领域的见证,也是当时百色城经济繁荣的证明,更是对百色城三省交界中心城市,右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肯定。2016年前,灵洲会馆偶尔举办书画展、图片展等活动,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休馆状态。目前暂未对外开放。
梁宗岱故居:位于百色解放街74号,有两栋墙体上嵌刻着“梁全泰”三个大字的联体楼,这正是梁宗岱的故居。梁宗岱1903年出生于广西百色,于1983年在广州病逝。祖籍广东新会县司前白庙同安里。他14岁考入广州培正中学,16岁时就获得“南国诗人”之美誉。20岁保送岭南大学文科,21岁踏上赴法留学征程。28岁留学归来先后执教过的北大、南开、复旦、中大、广外等高校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诗人、学者或外交家。他的代表作有《梁宗岱选集》、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论文集《诗与真》等。梁宗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集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罕见人才。梁宗岱故居年久失修,需尽快修缮,还有屋内史料收集、整理和保护等工作都迫在眉睫。
百色大码头:在鹅江、澄碧河、右江这三江交汇口的西北岸就是百色大码头。据史志记载,澄碧河沿岸靠城一侧设有七八个小型石板码头,作城镇居民挑水洗衣之用。大码头堪称最大,列居首位而得名。它是水路进出百色的主要港口,水路上通云南、贵州,下接南宁、广州,是西南交通枢纽,滇黔桂三省商埠客运货运的集散地。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的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部队溯江而上,踏上岸的就是这个大码头,它见证一段当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2016年,大码头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造,新修一个4大门柱石牌坊,门楣上面遒劲有力地镌刻着“大码头”三个繁体字,如此亲切的名字一锤定音为大码头正名。如今的大码头游人络绎不绝,是民众休闲、观光、游泳、垂钓、品尝美食的好去处。
(二)百胜街历史文化街区。百胜街位于老城区东面的澄碧河畔,属右江区百城街道百胜社区管辖范围,南起中山桥头,北至澄碧桥头,全长800米,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两旁共有12个单位、380户居民,现有沿街商铺大部分从事日用小商品批发,多年来生意兴隆。
百胜街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是当时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节点和物资往来之地。此后的200多年,一直是百色商业集中之地,也是百色城延续至今的商业中心之一。百胜街原有四个码头从街道直通澄碧河,从南至北分别为四码头、五码头、六码头和七码头,主要用于商旅货物的上下船,但由于建国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方式的改变,以上四个码头废弃多年并已改建成其他建筑体。
为展现百色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重现古城记忆,在“古城改造·红城提升”项目中,将原来的四个码头分别建成复古情景码头、壮纹图腾码头、民族文创码头以及戏剧码头,这些码头的修复将结合百胜街原会馆的复建工程,在恢复原码头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设情景雕塑及老照片展示,打造具有浓郁壮族文化符号景观互动,同时弘扬地方文化与艺术瑰宝,以演绎码头的模式设戏剧主题码头,让市民享受游船听戏的乐趣。
调研组成员
雷多荣 百色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蔡文姬 百色市政协副主席
黄志琳 百色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杨绍辉 百色市政协经济城建资源环保委员会主任
唐毓飞 百色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孙 彬 百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
农红兵 百色市政协经济城建资源环保委员会副主任
卢媛英 百色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黄承忠 民盟百色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杨文广 百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四级调研员
李玮平 百色红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罗婷艺 百色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工作科科长
韦宏伦 百色市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莹莹 百色市政协文史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