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全力推进粮食灾后恢复生产

2023年10月12日 09时40分   阅读:38898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翟京神 何昌锐 罗 宁   责任编辑:班洁 【  +放大   -缩小  】

百色全力推进粮食灾后恢复生产

下半年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0.58万亩


  今年上半年,我市遭遇严重旱情,造成全市粮食作物受灾10.4万亩,其中早稻1.14万亩、春玉米8.38万亩、春红薯0.14万亩、春大豆0.33万亩,预计产量损失0.74万吨。为应对旱涝交替极端天气,最大限度弥补上半年因灾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严守粮食安全底线,我市坚持“抢”字当头,采取“四抢”超常规措施全力推进粮食灾后恢复生产,下半年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0.58万亩,预计增加粮食产量3.24万吨,努力实现粮食逆势增长。


  抢抓扩大种植面积恢复生产。夺回粮食作物因旱受灾损失,根源上必须从扩大种植面积发力。我市积极出台粮食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指导意见,抢抓时节,将粮食灾后扩大生产任务落实落细到县、乡、村、组、户、地块。各地以政府名义统一采购用于灾后扩大生产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种子,全力统筹做好粮食灾后恢复生产地块、水源、农机具、人员等生产要素保障,确保地有人可耕,种有种子可用,一块地一块地抢抓落实。8月8日,在夏播粮食面积统计窗口日关闭前,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扩种面积10.58万亩,其中扩种水稻3.15万亩、玉米6.31万亩、大豆0.58万亩、红薯0.33万亩、其他粮食作物0.2万亩,靖西市、田阳区、平果市、田东县、德保县等县(市、区)扩种面积超过万亩。为支持群众灾后粮食作物扩大生产,全市累计筹措各类资金1223.77万元,共采购种子101吨、化肥1011.57吨、农药11.84吨。下半年如无极端不利因素影响,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3.24万吨,实现粮食逆势增长。


  抢抓优化种植模式恢复生产。为解决扩种粮食作物面积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市充分利用以前未种粮的旱改水田块、撂荒地、果改粮、蔗改粮、饲改粮、单季改双季、净种作物间套作、幼林油茶、蚕桑及果园地下间套种、林伐开荒地等耕地或土地资源扩种粮食,同时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水源差异,因地制宜选择粮食灾后扩大生产品种和生产模式。各县(市、区)通过旱改水入库管护新增中晚稻面积2.87万亩;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将“稻+菜”调整为“稻+稻+菜”或“稻+玉米+菜”,将“玉米+菜”调整为“玉米+玉米+菜”,将“菜椒”调整为“菜椒+玉米”,将“玉米+菜”调整为“玉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玉米“单改双”、玉米套种红薯或大豆等模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5.73万亩;通过受旱甘蔗地、幼林地、撂荒地治理和灌区矿区复垦、退果退林还粮、林伐地开荒等模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近1.97万亩。


  抢抓增强要素供给恢复生产。为确保扩种粮食产量稳定,市、县(市、区)均成立技术服务指导组深入一线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生产用肥方面,对一些偏瘠薄地采取增施有机肥,加大氮、磷、钾肥用量等措施,如针对旱改水地块,按晚造400公斤目标产量,要求在亩施1—1.5吨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分别比常规增施10%。病虫害防治方面,指导受灾地区做好流行性、迁飞性重大病虫及常发性等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分类防控,发布病虫情报26期,开展粮食病虫害防治面积约8.72万亩次。资金扶持方面,为支持群众灾后粮食作物扩大生产,全市累计筹措各类资金1223.77万元,共采购种子101吨、化肥1011.57吨、农药11.84吨。生产示范方面,各地在完成扩种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不同扩种模式建立灾后恢复生产示范片,以增强灾后扩种信心,提高扩种产量。全市共建立不同类型作物示范片124个,其中水稻片34个、玉米片78个、大豆片5个、红薯片3个,其他作物4个。


  抢抓上下统筹指导恢复生产。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工作责任,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工作“一盘棋”,广大干部下沉一线抓落实,迅速掀起粮食灾后恢复扩大生产热潮。据统计,全市共安排311名干部下沉到粮食扩种生产点靠前指导生产,做到不完成任务不收队。仅百色市农业农村局层面就派出30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与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同办工、同下乡、同吃住“三同”行动,督促各县(市、区)落实任务、落实措施、推进工作、完成任务,同时做好工作指导,严格把关数据,到点到片检查,防止虚假生产作风不实等,有力推动了粮食灾后恢复生产。 □翟京神 何昌锐 罗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