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那瓢酒

2024年02月29日 16时08分   阅读:10451 次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苏海帆   责任编辑:黄艳 【  +放大   -缩小  】

□苏海帆


  碧波荡漾的江水,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北麓逶迤蜿蜒,一路向东,水出云南,自广西西部的百色市右江区罗村口始,下游称鹅江,上游叫剥隘河。


  鹅江向东逶迤72公里,在右江区的大码头与澄碧河汇合,闻名遐迩的右江始成。在夏季,因为西来的鹅江水浑量大,而北来的澄碧河水清量小,所以百色的三江口时常呈现“鸳鸯江”的奇观。而俯瞰右江区古城池的地形图,其形状宛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故右江区也称鹅城。


  说鹅江,静水流深,此云不假。


  鹅江边上有“绝地”,这便是我重回鹅城的原因。


  百色人什么时候停止“裸奔”


  站在“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山地,南面为连绵起伏的群山,西面是右江狭窄的河谷,东面为开阔的百色盆地”的百色那毕乡(今龙景街道)六羊山上,举目四望:山峦依翠,鹅江蜿蜒,百法村上宋屯沐浴在灿烂的暖阳中。


  何以云此域为“绝地”,盖因有三。1973年10月的某天,百色盆地地层古生物考察调查队在鹅江南岸的百法村,以发现11块百色旧石器遗存的传奇考古故事,奠定了“惟我先民,首制石器,八十万年,繁衍胄裔”的百色名片,此为“一绝”。


  “二绝”是指2002年4月,因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建设,在离六羊山上宋旧石器时代遗址仅500米的“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这一发现不禁让人生发“区区500米之遥,竟然生出相隔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的感叹。


  而“三绝”则是在被称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里,竟然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树皮布石拍。


  树皮布文化的考古研究表明,发源于中国的利用树皮制作的无纺布,无疑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的发明。


  中国发明的树皮布技术,如同因中国发明纺织品丝绸所形成的,自中国西向在亚洲、非洲、欧洲陆路上流通远达西欧,最后进入英伦三岛的丝绸之路那样,异曲同工地自中国“南向进发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而奏响另一曲中国“树皮布之路”文化传播之歌。


  树皮布缘何以“蛮夷取榖皮熟捶为揭,裹髻布,铺以拟毡,甚暖也”,盖百越人制树皮布的独特加工制作工艺使然。


  在树皮布的选树扒树皮、修整压石、浸泡脱胶、浇水拍打、晒干的加工制作步骤中,拍打技术尤为重要。百越古人发现,若要出产柔软保暖、经久耐用的树皮布,唯有在一边浇水,一边拍打中,掌握好既不能将纤维击断,又要有一定拍打力度的火候,才能得到柔软、洁净而坚韧的树皮布。


  如果说被誉为“千年活化石”的树皮布造化于树皮拍打技术,那么,它的拍打器物无疑是到处可见、无所不在的石头外延出的树皮布石拍。而“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树皮布石拍,则诠释了百色人在5500年前已经学会制作树皮布,告别了“裸奔”时代。


  酒馆里的话题


  残阳如血,革新桥下,随着百法村上宋屯放羊人“山歌从来由心唱,不添油来不添醋。山下羊群来伴舞,田间老牛把声和……”的山歌,不禁动了食欲。


  在山羊“咩咩咩……”牧归声中,耳边响起了好友伟高兄的吟诗声:


  四江小艇至绵绵,划舟拱手过神前;


  广梧邕轮泊色埠,庙里钟声到客船。


  一听这首曾在百色旧八景——观音月夜的观音庙上留存的诗句,便知今晚煮酒论鹅城的席地是大码头附近的某个私房菜馆。


  时值冬至,在素有“夏至狗肉,冬至鱼生”的鹅城食俗里,所上的硬菜果然是鱼生。鹅城的鱼生,一直名满江湖,尤以韧脆爽口,一鱼两片的实心仔鱼生,让人赞不绝口。


  面对陆续上桌的猪血肠、阳圩烟熏肉、油炸腰卷、脆皮七寸等鹅城民间传统菜肴,特别是还带余温的白斩那毕麻鸭肉上桌,让我想起过往与兄弟们,在百色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在鹅城的美食里,有不吃“它”白到鹅城来一趟之说。


  “它”是谁?


  它便是原产于鹅城永乐镇皈乐街而得名的皈乐鹅。


  鹅城永乐镇的皈乐鹅,也称“右江鹅”。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右江鹅”虽以产域于百色地区右江两岸为范畴,但历年来引进外来或迁徙鹅种多,右江鹅杂化普遍,直至现今唯有百色市的驮娘江、澄碧河少数地带,保留真正的右江原地方鹅种。


  而今天的主菜干锅皈乐鹅,却是伟高兄为我践行,不留遗憾的愿景,特从永乐镇皈乐街买来一只专食中草药植物的“特别皈乐鹅”来饭店加工。


  旧交归故里,红炉焖大鹅。


  江湖爽情事,付与醉颜酡。


  在伟高兄的吟诗声中,重回鹅城旧交相聚的宴席开启……


  “先背先祷”的背后


  一如既往,煮酒论掌故是故友鹅城人的情怀。


  记忆中,鹅城民间素有自酿米酒而饮的习惯,在1938年官方举办的“鹅城酒仙”擂台上,鹅城人林西记以一餐饮酒五斤而不醉,夺得榜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将地名呼为龙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凡与“龙”相关的山水,都有传说和故事,甚至大有乾坤。地处鹅城东南约8公里右江河谷上的石龙村,便是其中之一。


  右江河畔的稻米,在石龙井泉水的浸泡下,竟然酿出甘洌醇厚,余味悠长,风格独特的米香型鹅城石龙酒。


  今夜,好友百祥兄所带的一坛由石龙酒浸泡的牛甘果酒,不禁使人激情顿生。


  牛甘果酒之所以得到鹅城人的青睐,盖因泡制的牛甘果酒有止咳化痰、止血抑菌和美容等“神奇”之效。


  还是组局者伟高兄,以其别有韵味的敬酒歌:


  贝侬哎,


  壮家敬酒要唱歌。


  山歌出口收不回,


  瓢中有酒哥先喝。


  贝侬哎,


  果酒香甜山歌唱。


  瓢中有酒不能留,


  打开酒坛要见底。


  ……


  开启了壮族世代相承的“先背先祷”酒习。


  何为“先背先祷”,即是常说的“羹去羹回”。之所以改称,盖因这一传承千年的习惯,是表示壮族人请喝的酒没有蛊毒的缘故。从这一饱含壮族人暖暖的兄弟情意的习俗中,以汉字的“祷”释义 ,融入壮语的语音,还是将壮族的“羹去羹回”,称为“先背先祷”为佳。


  谈掌故,说当下。


  在圈内特有的“瓢去瓢回”酣然下,蓦然回首,日新月异的鹅城背后,就五个字:开放与融合。


  今夜虽付与醉颜酡,但故乡鹅城人的浴日补天,却使我豪情万丈,发出:“鹅城那瓢酒,足以慰故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