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非遗织新锦,跨境联动绣新篇——区市政协委员携同百色学院师生“智绣先锋队”共探靖西“AI+非遗”融合传承新路径

2025年04月24日 08时34分   阅读:0 次   来源:百色学院   作者:劳雅琪   责任编辑:何丽春 【  +放大   -缩小  】

  2025年4月17日,广西靖西市细雨润绣坊,机杼声与讨论声交织成趣。在自治区政协委员、百色学院旅游电子商务学院院长李凯旋建议下,百色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百色学院旅游电子商务学院,带领学院师生团队一起走进“绣蕴坊”非遗绣球工作坊及壮锦国家级传承人李村灵工作室,以“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跨境创新拓宽文化出海”为核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产业探索。


  踏访非遗现场: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1.png

  百色市政协委员团队与百色学院师生近距离欣赏非遗绣球


  春日的绣蕴坊内,千余只色彩斑斓的绣球悬于梁下,如星河落人间。绣蕴纺负责人指尖翻飞,向考察团展示绣球“十八瓣制”工艺:“每片花瓣绣制需经12道工序,配色遵循壮族‘青赤黄白黑’五色哲学,图案暗藏稻穗、铜鼓等民族符号。”移步隔壁壮锦工坊,织机上的“双凤朝牡丹”纹样正缓缓成型,李村灵讲解道:“壮锦织造需按‘花本’穿线,仅30厘米宽的锦面,便需上万次挑经显纬,是壮族女性智慧的活态传承。”


2.png

  百色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李春玲(左一)讲解瓦氏夫人故事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李春玲主任看着百年非遗产品绣球,通过面对面交流,在了解到绣娘在绣制过程中那“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理想生活状态,不禁讲述在绣球古镇有一位民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故事,她说,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故事,我们有责任讲好这个故事,并将这份宝贵的传统记忆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产学研碰撞:AI为笔,绘就非遗创新蓝图


3.png

  百色学院师生团队交谈经验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百色学院团队以“科技+文创”为双引擎,抛出系列创新方案:


  技术赋能组教师提出“非遗数字孪生计划”:通过3D扫描建立绣球、壮锦纹样数据库,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结合,实现“一键生成千种变体”;开发“智能织机辅助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织工手法,形成标准化工艺数字教程,破解“口传心授”的传承瓶颈。


4.png

  百色学院旅游与电子商务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院刘建设(左二)交谈


  电商运营组学生分享跨境实战经验:“我们在TikTok开设‘壮锦织造Vlog’,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万次;通过独立站搭载AI客服,可实时翻译壮锦文化故事,去年试销的‘瓦氏夫人主题绣球’在东南亚市场复购率达35%。”他们建议打造“非遗直播孵化基地”,培养主播,结合虚拟场景技术,让海外消费者“沉浸式”体验绣娘织锦过程。


  市场开发组专家则聚焦产业生态构建:“建议建立‘非遗+旅游’体验工坊,开发AI设计定制服务——游客可上传照片,AI自动生成专属壮锦纹样;对接RCEP跨境电商平台,设计‘东盟文化礼盒’,让绣球、壮锦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方共议:从“活起来”到“走出去”的破局之道


  针对“如何平衡传统保护与创新开发”,李春玲主任提出“三融合”思路:一是文化基因与技术创新融合:保留绣球“定情信物”“吉祥象征”等核心文化内涵,用AI拓展图案表现形式,让年轻消费者在“熟悉的陌生感”中产生共鸣;二是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融合:挖掘瓦氏夫人、布洛陀等壮族文化IP,通过跨境直播讲述“非遗里的中国故事”,将手工艺品升华为文化传播载体;三是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融合:政协将推动建立“非遗创新孵化基金”,联动高校设立产学研基地,扶持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形成“政府搭台、高校赋能、匠人主创、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李村灵对此深表认同:“过去我们担心机器会取代手工,现在发现AI能让更多人看见手工的价值。就像壮锦的经线纬线,传统与科技交织,才能织就更美的未来。”


5.png

  百色市政协委员团队、百色学院旅游师生团队与壮锦非遗传承人李村灵(左五)合影留念


  未来展望:让千年织绣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华


  当日,考察团与绣蕴坊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百色学院将为工坊搭建首个“AI纹样设计平台”,首批“瓦氏夫人主题数字绣球”将上线跨境电商平台;李灵工作室将作为“非遗教学实践基地”,定期开展“AI+手工”体验课程。


  暮色中,绣娘们在手机屏幕上试用AI设计软件,指尖划过处,传统凤鸟纹与赛博朋克元素奇妙碰撞,生成的新纹样让老匠人们惊叹:“原来老手艺还能这么‘潮’!”


6.png

  百色市政协委员团队与百色学院旅游师生团队在绣蕴坊合影留念


  此次靖西之行,不仅是一次考察,更是一次宣言——当千年非遗遇上人工智能,当壮乡织绣对接全球市场,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在时代血脉中的活文化。正如李春玲主任在总结时所说:“守护非遗,不是把它放进玻璃罩,而是让它握着科技的手,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口劳雅琪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