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色文史第三辑(一)
百色市民族概况
百色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据2007年底统计,总人口388.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36.5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6.71%。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居住环境有所不同,传统习俗形式各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世代相传,共同生息,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
壮族
百色壮族是本地区的主体民族,共308.6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9.50%。12个县(区)均有分布,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百色市的壮族有南壮、北壮两种,分多种族群。南壮主要分布在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北壮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田阳、田东、平果、西林、田林、凌云、乐业等县。南北壮间语言、习俗不尽相同。
百色市的壮族源于我国南方古老越人的土著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每年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壮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壮族在青铜铸造、制陶、民居建筑、稻作农业、扎染、刺绣、服饰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点,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族
百色市的汉族有51.6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30%,各县均有分布。其中,居住在田林、凌云、乐业、隆林、西林等县大石山区的高山汉,是汉族中的“少数民族”,使用汉文,讲西南官语。从明末清初起,他们为逃避战乱灾难从川、黔、湘、鄂等迁移到桂西北大石山区,已繁衍了十几代。
百色市的汉族依然保持汉民族的共有心理特征和习俗特征。高山汉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继承了汉民族固有的传统习惯,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在民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瑶族
百色市的瑶族有14.04万人,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田林、凌云、田东、平果、德保等县,瑶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或苗语支。瑶族历史悠久,与古代的“荆蛮”、“莫瑶”等有渊源关系,从明代起陆续迁入百色。瑶族频繁迁徙的游耕游猎生活,形成了不同支系,百色市的瑶族有蓝靛瑶、盘古瑶、背篓瑶、木柄瑶等支系,支系间语言、习俗差异较大。
悠久的历史,铸造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盘王节”是瑶族隆重的传统节日,色彩斑谰的服装银饰和刺绣工艺令人感叹。
苗族
百色市的苗族有12.53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那坡等县。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支。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与古代的“尤”、“三苗”等有渊源关系,清初起陆续从云南、贵州等省迁入百色。百色市的苗族有偏苗、红头苗、清水苗、花苗、素苗、白苗等6个支系。支系间语言、习俗差异较大。
苗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跳坡节”是苗族隆重的传统节日。苗族的蜡染、刺绣工艺精美,服饰银饰做工精致,民间音乐舞蹈独具特色。
彝族
百色市的彝族有0.69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那坡等县。彝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是西南古老民族,与古代“昆明”、“臾”、“及”、“乌蛮”等有渊源关系,明代起从云南、贵州等省迁入百色。百色市彝族有黑彝、白彝、红彝等3个支系,支系间语言、习俗不尽相同。
彝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火把节”和“跳弓节”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的服饰制作精美,色彩质朴,民间乐器“五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仡佬族
百色市的仡佬族有0.33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等县。仡佬族系属未定,从类型看,它与汉藏语系有广泛的共同性。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古老民族,其先民是古夜朗的主体民族之一,史称“葛僚”、“革僚”等,清初由贵州迁入百色。
仡佬族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拜树节”是仡佬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其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各具特色。
回族
百色市的回族有500多人,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靖西县的城镇里。回族是唐代以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国到我国定居,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而成,现代回族多使用汉语和汉文。明末以后,陆续从其他省区迁入百色。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壮族服饰
壮族服饰
壮族是百色的一大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风俗习惯各有千秋,服饰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解放前,男女多穿自种的用蓝靛染成的深黑色棉布衣裳,棉布有平板布及斜纹细格两种。清代男子多穿无领的对襟衣,袖口0.3~0.5米宽,裤脚0.3~0.6米宽,裤头围宽1~1.3米,头戴四方形状的黑帽。近代男子多穿胸有7~9对布质扣子的对襟上衣。剃头、不缠头巾,只带各种形态的帽子,多穿草鞋或赤脚。而妇子服饰则多种多样,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有的穿长至膝的镶花边无扣短衣,在右腋下用红绿彩线打结,彩线余头为流苏,袖宽0.3~0.4米。有的穿圆领斜襟短衣,下着细榷简长裙或者宽裤头的黑裤。发式随年龄不同而异,少女留一条长辫,额前刘海垂至眉毛,婚后盘鬓,插入各色花朵或发钗。许多地方妇女头包0.7米长花格布,有的地方包两头绣有花形图样的1.6米左右长的黑头巾。一般赤脚,只是在冬天和出门时才穿自做的对扣布鞋或尖头的绣花鞋,少女和初婚妇女带些小巧耳坠、戒指、手镯等。能穿上机制布、绸缎和着鞋袜的多为富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服装、式样新颖,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穿“土布”的已甚少,一些青年男女烫发,穿高跟鞋,皮鞋等。老年人仍着唐装衣裤,头包机制毛巾,穿凉鞋和各类布胶鞋。
黑衣壮服饰
一身黑色的衣着,一曲嘹亮的“呢的呀”山歌,使那坡黑衣壮名扬内外。黑衣壮的服饰是黑衣壮民族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无论样式及其民俗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衣着,总是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1.头衣。在黑衣壮族妇女中,人人都戴上头巾头饰,她们所戴的头巾头饰,已婚的和未婚的,戴的方式不一样,都各自保持一定的装束,保留着一种浓浓的头衣文化。
关于头衣的产生,黑衣壮妇女的解释是:主要是为了保护头部。戴上头巾可以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防止日晒,在天气寒冷的时候防止头部免受寒冷和风吹。
头衣有两件:一是一条较深的白头巾,长以刚好绕包住头宜,宽2~3寸。妇女们通常把头发束盘成发髻,卷在头顶,将发髻包住,然后用这条白头巾沿发际将头包住,以能稳插各种头饰;二是一条长约9尺,宽6寸的黑布条。黑布条是经折盖在头上,如飞机样盖在头上,盖住前额。此两件头衣是妇女们自己剪裁缝制,白的不需加任何装饰,而黑的则用红线来缝,以为装饰。缝的红线只有在近处仔细看才看得出来,在远处或不注意看就不能看出了。由于此黑巾用土布来做,所以质地很硬,打了折盖在头上,无论风吹抖动都不易变型。为了能戴头巾,装头饰,本地妇女一般都留长发。
2.体衣。黑衣壮的上衣都是用土布来做,且都是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的土棉粗布,既暖和又耐穿。据《那坡县志?民族篇》(审议稿)载:在明、清土司统治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读书人可穿灰、白色,土官及其亲属可穿绸、缎料子,考中秀才的人,可与土官一样,穿上大襟衣宽筒长裤,这可能是黑衣壮人为什么穿黑衣的原因。
黑上衣的构成分衣领、衣襟、后身、衣袖等。黑衣壮妇女的上衣衣领是交领,即衣领直接连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就相交。衣襟是右掩的左衽,衣袖较窄。本地妇女的服式,大襟衣短至肚脐,刚好接着裙头,纽路从领口往右腋下开,胸前和袖口,用不同条布捆饰,配上蓝布条;纽扣一般是自己缝制的布结扣。第二代的蓝上衣及领也是交领,衣领绣有各种图案的花纹,胸前绣花,衣袖也饰有彩线条绕缝,是从街上买回的。下身则穿大筒长裤,外再套上百褶黑裙子,裙脚捆三条边,折起插在裙裤头中。据说,百褶黑裙子本来是自然放下的,但当地妇女为了劳动方便,把裙脚三条边捆起,插在裙裤头中。改装后的妇女裤子依然是黑色,但一般不是自制,而是从街上买回,无裤头,直筒裤,无前后之分,穿时裤头处用布带来绑。
3.足衣。过去,黑衣壮的妇女一般穿翘头绣花布鞋,男子则穿黑布鞋。现多穿解放鞋,还有运动鞋、皮鞋。
在黑衣壮地区,女孩子长到12、13岁,做母亲的便要手把手地教她做布鞋了。做鞋底时,先将旧的衣服或布撕成片状,用玉米糊一层一层地粘在鞋样上合成板块,晾干,然后撕下,用搅锤将煮熟的糯米搅成糊,一张张粘上,约一厘米厚,正面用白布包裹使鞋底轮廓既圆滑又白净,然后再用纱线来纳缝的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依鞋样做成,鞋面用黑布包围,用纱、线将围边一针针地缝纳结实,鞋面、鞋底纳好后,把预先缝好的鞋面沿鞋底边用粗纱等密密麻麻地缝上去,这样,一双布鞋就算做好了。
袜子旧时用土布做,现在一般从街上买来。
4.装饰(佩饰)。黑衣壮女子的发式,在成年前头发可顺其自然,但成年后,就按要求去改装发式。成年以后的发式一般要梳理成绾髻,把头发梳成一束,结成髻,置脑后。用白头巾沿发际将头发垫上,头髻插着班簪、头笼、头叉、头花等。头笼和头叉交叉插上,起着固定作用,后再插上6朵头花,并用一条玉环珠(有黑、红、兰紫色)绕着6朵头花,头龙为银制,刻有龙样,还有其他花纹,班簪也是银制,刻有玫瑰花纹图案,或其他花纹图案。如脏,则用洗衣粉或木炭来擦洗,头花共有6朵,为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带,而已落夫家的妇女则只带头叉。盖上头巾后,6朵花及头叉、头龙、班簪仍露出外面,以显示美。
①耳饰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前,女婴满三日,即在耳垂处用锥刺扎穿孔,并用红线穿孔作结。成年后以拴挂耳环、耳坠,或玉珠等饰物。耳环、耳坠一般用银制作,玉珠则买的居多。如今黑衣壮妇女所戴的耳环,大多数是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首饰之类)。
②颈饰 黑衣壮妇女所戴项饰主要有项链、项圈等,多系银质。项圈有大小两种,同时戴上,大的项圈双面都雕刻有草叶、花纹的图案,小的项圈刻有动物(如猫头)的图案。银项圈上扣着两串银链,垂掉胸前,项链有的用银质自制,有的在市上买,有的用石珠、石管等材料制作。
③手镯 妇女喜爱戴手镯,手镯有圆圈形的,也有圆筒形的,一边手戴2个,共4个,以银制成,在制作银手镯时,妇女们喜欢在手镯上有规则地雕刻各种动植物的图案,或燕子,或太阳,或草木,或花纹,做工精细。
④戒指(指环) 黑衣壮妇女所带的指环主要有:金、银戒指,玉石翡翠戒指等。还有的妇女为了方便做针线活,如纳鞋底、袜等,也经常戴着顶针戒指。戴戒指不单纯是为了装饰,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如订婚戒指、结婚戒指等。
妇女服饰中还有围裙,在冬天戴,或做家务活时戴,围裙还可以用来包扎东西。
隆林壮族服饰
1.妇女服饰。隆林壮族妇女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委乐一带壮族妇女穿短衣、长裤和短裙。衣短齐腰,黑白蓝三色,右襟纽行从颈口往右下腋开,右腋下和衣襟边系上条带。白衣和蓝衣颈后绣有花边,绕至颈前。黑衣的缝制更为讲究,用黄绸缎作底,然后用各种花线按一定图案绣上,并在衣的边、角、袖、领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嵌上黄、红、黑边,显得格外端庄艳丽。裤长至脚底,多为黑色土布,式样与唐装裤相同。裤外的短裙与苗族的百褶裙相仿,但在裙的两侧佩有两条长短不一的绣带,带的末端接有彩须穗子,系扎时从前腰往后绕,短带垂吊于后腰,长带绕前紧束后沿两腿垂吊,穿着起来十分端庄艳丽。妇女以黑衣、黑裙为礼服,只有结婚、赴宴做客、新年初一以及其他喜庆活动和冬天才穿上。白衣短裙为平常的劳动服,布质比较粗糙。妇女们认为短衣短裙配长裤可以遮羞,冬天可御寒,热天时把裤脚卷起来劳动也方便。1945年国民党政府强迫妇女改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传民族政策,大部分妇女又恢复短衣短裙长裤服饰。到“文革”时又批判委乐壮族妇女的“三层楼”服饰。此后,穿这种服饰的妇女已经极少了。现在的妇女穿的服饰和者浪、者保一带壮族妇女已无差异。
者浪、者保、扁牙一带的妇女穿唐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穿的都是自纺自织的花方格布、直纹白布和用蓝靛泡染花方格布三种。花方格布和白布做内衣和包头巾,黑布做外套。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女子普遍穿从商店购买来的蓝色和绿色的土林布做的衣服。上衣长及腰,黑色羽绒为裤。现在大部分青年女子用高级料子制衣服。裤子为西装,上衣剪裁缝制得体,穿起来有线条又合身,衣扣衣边也是新式的,左襟衣边用不同色布嵌镶,形成明显的线条,华丽得体,似舞台上演员穿的戏装。
革步一带壮族妇女的服装比较古老而独特。上衣既宽且长,分有内衣和外衣,外衣衣袖宽而短,内衣袖窄而长,内外衣形成两层衣袖,每件衣袖各用蓝布条缝制形成三个圈,外衣衣颈圆形无领,上胸用三条一寸宽的蓝布条按左弯至右下腋嵌上,右下腋开襟,有五颗布条扣,胸右下侧衣襟边各配有两朵各三颗银铃组成的银花。衣服和裤子都用自己纺织的土布制成,但上衣布质比较讲究,一般都用“花肖”和“郎泥”缝制。“花肖”是一种布面呈小方块形图案,“郎泥”是一种布面呈小麦穗图案,制作工艺复杂,用蓝靛泡染而成。现在青年女子的服装已向者浪壮族服装演化,有的已逐步汉化,只有老年妇女还保留古老的服式。
2.男子服饰。大约近百年前,隆林壮族男子衣服是大襟,没有衣领,右襟的上衣扣子扣到右边,有的用铜扣,有的用布扣。衣袖宽七、八寸,长到手心,反摺一层;衣长盖过裤带两寸,民国后,与汉人来往较多,受汉族影响,改穿唐装。现在青年男子的服装已普遍现代化,西裤西装、牛仔、喇叭裤、花衣服等已普遍流行,特别是县乡镇所在地更是五光十色。
3.包头巾和鞋。妇女包头巾有蓝、黑、白三种,黑的长6尺,一端织有网状的格子,末端有长约3寸的垂线。白头巾长2尺,两头织有黑色或绿色花纹成方格图案,末端有白色垂线约3寸长。者浪一带的白头巾两端绣有蝣蝶、水浮花、桐果树花、松树叶等花纹图案,精致美观,俗称花头巾,壮语叫“便那虽”。男人包头巾有黑白两种,式样和长短与妇女的包头巾一样。这些头巾都是自织自染的。白头巾是在热天和劳动时戴用,黑色头巾只在节日、办喜事、赴宴和冬天戴用。
妇女的鞋有花鞋、便鞋,草鞋三种。现在已普遍穿胶鞋、方口布鞋和塑料凉鞋。男子过去有布鞋和草鞋两种,现在穿解放鞋、皮鞋、球鞋、塑料凉鞋等。
4.妇女饰物。15岁以上的妇女头发结成发髻,垂在脑后,插上 横、直簪四、五支,垂有银链,并用红线绕系。妇女喜欢戴耳环,贫家妇女戴锑环,中等人家戴玉环,富裕人家戴金、银耳环。
果化菜巾
平果县果化镇南部山区的壮族有一种具有多种功能被视为宝贝的特别菜巾,这种菜巾,当地妇女每人都有一两张。
菜巾,是由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黑布,加一块长60厘米,宽15厘米的白布,把白布连接黑布的一头作为巾头,再在巾头两个角缝上两条各1米左右的带子组成的。使用时,把巾头在腰前一围,像穿裙子一样,带子绕腰一周或两周后系在一起,便成了裤子防脏外套如围裙,做耙田犁地等脏活时,把巾尾垂下的两个角收起给带子系住,就成了一个拴在腰前的袋子,即可往里面装东西。可以用来捡猪菜、摘野果、捡豆、收南瓜,特别是用来收玉米更为合适,减少拿箩筐进玉米地的麻烦。收玉米时,箩筐可以放在地头,当菜巾内收集的玉米达到一定程度(一般为20公斤)才回地头装筐一次,十分方便,解下菜巾,可以作睡单、坐垫、肩垫,也可以做防蚊防寒头巾、背带、襁褓。菜巾是果化镇山区妇女必不可少的一件宝,不可小看,它可以展示出一位妇女(或女主人)的勤劳与能干。
以黑为美
居住在那坡山区的布壮,被称为“黑衣壮”。他们崇尚黑色,以黑为美,黑色是他们的族群的标记。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黑色土布衣裤,皆清一色着黑。男子以黑色头巾、黑色前盖大襟上衣、黑色宽脚裤示人,黑得精神抖擞;女子则以黑色火棱装头巾、黑色右盖大襟、葫芦形圆领上衣、黑色宽脚裤,腰围垂至小腿的黑色大围裙亮相,黑得容光焕发。黑衣壮的“黑”不止于衣着上的黑,还覆盖到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除衣服是黑的外,房屋的瓦也是黑的,木楼的柱子也是黑的,家里养的畜禽也是黑的。
黑衣壮以黑为美,源于一个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古时候,黑衣壮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发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他随手摘来蓝靛叶,捣烂敷在伤口上,果然消肿止痛,伤口很快愈合了。后来,侬老发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敌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于是,侬老发便令族人移植野蓝靛,用蓝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黑衣壮”因此而得名。传说归传说,现代的黑衣壮人,几乎没有多少年轻人能说出什么时候,为什么要以黑为装饰,也几乎没有人能说出这么装饰的原因,他们只会强调“这是一个传统”、“老人家传下来的”。
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民族习惯,是历经千百年而不变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民族的融合,黑衣壮与外面世界的接触不断增多,黑衣壮服饰不断改装,已从原来的全身黑色过渡到多姿多彩了。如今的黑衣壮,平时的劳动和生活中,大都不穿黑色土布衣裳了,只有在接待贵宾、过节庆日、举行娱乐活动时,他们才会穿起黑衣黑裤来,一片黑压压的,着实壮观,特具民族神韵。
汉族服饰
汉族是百色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互化过程中,在保持汉民族的共有心理特征和习俗特征的同时,许多地方的汉族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服饰方面和壮族基本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住在城镇内的汉族男女多穿机制或绸缎做的唐装衣服,而散居在山区农村的汉族服饰基本上和壮族一样。有些妇女头扎毛巾或束腰带,讲平话的汉族一般穿自染自制蓝靛唐装,式样色泽单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乡村汉族的老年人有些还着唐装外,年轻人普遍穿上西装,特别是城内汉族,服装款式多样化,可谓多姿多彩,世界新潮服饰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百色汉族的生活情调和色彩。
瑶族服饰
百色瑶族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其服饰纷繁复杂,不仅有族内支系和地区差异,还有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别。
蓝靛瑶 男子服装没有什么装饰物,穿自制的蓝靛粗布对襟衣,宽脚宽裤裆,头包3米左右长的黑布头巾,多赤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穿草鞋或布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穿凉、胶鞋很普遍。成年妇女上衣长超臀部,从腰部以下中间开叉,开叉处每边镶一条约0.1米宽、0.5米长的红布,衣服前面的上半部为对襟开,下半部为右斜开襟。衣服的边缘、领口绣有各种彩色花纹,两袖分三节绣有花,腰束1米多长的彩色飘带。少女的上衣较短小,装饰和成年妇女基本相同。老年妇女的衣服绣花挑针的相对少些,甚至镶的红布改为白布,下着宽脚宽裆裤,无装饰。成年妇女与少女头饰相同,将发编成辫缠绕在脑后成髻,用一块长方形的黑布包头,头巾中间绣有精美图案,头巾两头为白细纱做成的流苏,行大礼、结婚时,头巾包头之后,还要用银头盖套上,银头盖为圆形,由100片银片叠成,有长寿百年之意,看起来似鱼鳞。银盖左右插有两条银钗,银钗系两条银链,链上有龙鱼形。儿童带的帽很有特色,帽子分为五节,从下往上,第一节为红布镶帽口,第二节为黑布,用丝绣成13个“保命长生福寿主生保照训注经”字,第三节为红布,第四节为绣花纹的红布,第五节是黑布圆顶,在帽顶系几根红线,帽周围相隔挂着硬币、丝穗、铜钱和穿山甲鳞片等。女孩的帽子与男孩基本相同,只是第二节不绣字,而是绣八角图形等,男的在帽顶多一块红布及两条珠链。
盘古瑶 男子服装和壮族一样,妇女衣服都是用蓝靛染成的黑色土布制成。衣服分内外套,胸襟和衣领均有红、蓝、白、黄、黑五种颜色的担线绣成图案。有的胸前还拄银牌,束有腰带,内衣无袖口,后部下缝布,只在胸前挂一块0.3米宽0.7长的红布条,镶有红、蓝、黄的布条于其上。妇女头发不全留,把周围剪掉,留头顶上部,能编成辫子,再用7米左右长的黑布包,头顶还垫一块银片。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出来工作读书及搞生意的人穿中山装、青年装和西服。
青蒌瑶 自种棉花,但很少自纺自织,多将棉花上市出售,换买土布作衣料。男人衣服为唐装,妇女则明显殊异。《镇安府志》记载:“男女衣青衣,妇女裹头以花布”。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妇女都穿青布左襟齐腰短衣,滚襟边,镶红花纹,袖口镶一块约4寸宽红布条,头裹花巾,下体系百褶裙。青蒌瑶妇女喜欢佩戴项圈、手镯、耳环、银牌、银戒指等银饰物,这些银饰品都是用纹银(纯银)或银圆制成。家庭富裕的妇女,一般都有全套饰品,外出走亲、过年、赶圩、办喜事等,必须佩带耳环、项圈、银牌、银泡、4个手环、4个银戒指。家穷者,则不全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瑶族青年男女穿上了西装、夹克衫等,中老年妇女有的仍喜欢穿传统民族服装。
木柄瑶 爱穿粗厚黑色上布衣服,男女均缠绣花黑头巾。男式上衣系罗汉式,为古代唐装,左衽铜扣,衣长及臀部,系腰带,裤子为直筒宽裤头,长至小腿中部,扎三角带绑腿。女式上衣如男服,右衽、外衣襟斜向右腋下,长齐腰,扎腰带,裤长至膝盖。裤之外罩以百褶裙,比裤短0.6厘米左右,腿扎人字形绑腿,民国期间及解放初,少部分人改穿和壮族一样的服装,如今,传统服装已少有人穿。
苗族服饰
历史上,苗族为了生存、发展,进行过多次的、大幅度的远距离的迁移,使之居住分散,支系繁多,其服饰也就具有多样性,各个地区形成各自的服饰类型,同一地区不同支系有不同的服饰款式,同一个支系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特点。区域和支系的差异,是形成苗族服饰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主要原因。苗族被誉为“花一样的民族”,“银饰+花衣+芦笙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主要体现在妇女的服装上,男子装束与其他民族男子大同小异,大都是上短衣,中开襟,布纽扣,下长裤,大裤裆,大裤脚,也有穿右衽长衫的,现在已不多见了。
从全国苗族服饰分类看,桂西高原的隆林、西林等县的苗服属于川黔滇型,即几何花衣披肩型,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刺绣精致,穿着轻盈飘逸。女装基本特征是大领对襟中开,大领左衽或右衽,部分为大襟衣和由大襟衣演变的款式,有些衣外设计附属饰件。大都着中长百褶裙,部分着短裙。裙子为多节式,以蜡染、刺绣、花边、花带为主要装饰。发型大体分盘发和挽发髻两种,外包头帕头巾,少数盘发、挽发后,不戴头巾、头帕。分为邱北式、马关式、安龙式等款式。百色市辖区内,苗族分为6个支系,其服饰如下。
偏苗服饰 男装上穿短衣,布纽扣,下穿大裆长裤,头戴黑色长帕,腿扎绑带,与大众男装无大差异。女装别具款式,上着大襟短衣,圆领,中开襟,无纽扣,在左襟缘和右下腋各设一条细带拉扯,胸襟露出内衣,呈长三角半开半掩,襟缘及袖口用彩布花边滚压,衣两侧从腋下开大衩。衣服用红、蓝、青、紫、灰、白、黑等多种布料制作。下着半筒半褶蜡染长裙,盖过小腿,褶纹在两侧,前面系一条宽约5寸的围腰,平行下垂两条细彩带。裙子从上到下两节制成,上节裙头是蜡染花布,宽1尺左右,下节是一块宽幅黑布,滚压两道红、白彩线,上下节用一条两指宽的刺绣装饰布带连接。衣裙分开,不系腰带,不束腰,体态显现宽松粗犷。头饰,平时便装,中老年人多数爱挽发髻于顶,偏右插一把木梳,不包头帕。盛装时,年轻人喜戴彩巾,中老年人戴多叠盘状黑帕。小腿缠白布绑带。
白苗服饰 以穿着自织白色麻布百褶裙得名的白苗,在桂西高原,其女装主要有短裙和长裙两种款式。从贵州迁来,多数居住在隆林的白苗,上穿大襟短衣,中开襟,无纽扣,襟边、袖口滚花边或彩布,后领宽大,向后翻,刺绣或采花边。衣服用多色布料制作,一般喜欢青、蓝、紫、黑、水红等布料。下穿长及膝的中短裙,裙子由裙头和裙腰两节构成,色全白,不装饰任何花纹。系腰带,将衣脚和裙头扎紧。围腰刺绣或采花边,长及足踝。盛装时腰缠多条腰带,在臀部打结形成多联飘带。飘带尾端用彩布或线尾、丝须编制。头缠精工刺绣的头带,绕成桶状。腿缠白绑带。
从云南和越南迁来,多数居住在西林、那坡的白苗,衣裙与上述白苗款式大体相同,穿开襟短衣,但穿长百褶裙,衣袖从臂膀到袖口用红、黄彩布折叠滚压成多节式装饰。白色裙子长盖小腿,由裙头、裙腰、裙脚三节组成。围腰与裙子一样长,宽约1尺。头饰用白毛巾垫底,外扎黑帕、沙帕成桶状。腿缠绣花滚边长三角绑带(形似长三角旗),通常3~5尺长。
另还有介于上述两者间的第三种款式,是居住于西林普和乡的苗族服饰,头缠刺绣花带,绕成桶形,穿白色麻布长裙,手袖、围腰以刺绣装饰。与邻近的云南省广南县阿科、洛里两乡的白苗形成一派体系。
红头苗服饰 常用红布,红、黄线装点服装而得名的红头苗,体现在男装上,主要是头缠盘状黑帕,在帕尾用红布或红线、彩色丝须编接。其短衣长裤、布纽扣、缠绑腿与其他民族男子类似。女装的民族特色突出,衣、裙、头、腿,处处有红、黄色装饰。蓄发挽髻,呈鸟头状,缠盘状头帕,外饰红花边或绣红色花纹。穿大襟短衣,中开襟,无纽扣,显露内衣,两襟角交叉于肚脐,用黑色腰带将衣脚和裙首扎紧。后衣领缝制一小块长方形饰件,长5寸,宽3指,着装时竖立如“牌照”。左胸襟边缘缝一块附件,向左翻,犹如一扇打开的窗扇,附件大多设制美观的花纹图案,也有单色无花纹图案的。衣袖用花边或刺绣花纹滚压。衣料常用蓝、绿、灰、白、紫等棉、麻布。百褶蜡裙由裙首(白色的麻或棉布)、裙腰(蜡染花布)、裙围彩带(简称“彩带”,用红、黄毛线或蚕丝线精工刺绣)、裙脚等四节组成,属中长裙,盖过膝,围腰宽长,接近脚背。盛装时系多条腰带,打结于臀部形成多联飘带。腿缠白布或黑布绑带,富裕人家之女佩带项圈、耳环、戒指、手镯等金银饰品。居住在隆林的红头苗女装,还存在上方和下方苗族的差异。住在县境南部地势较高,靠近云南的叫“上方苗族”,头饰盘状稍小,衣袖上附设一个红色花纹饰件,犹如警察的袖章。住在北部地势较低,接近贵州的叫“下方苗族”,头饰盘状较宽大,衣袖无附设饰件。红头苗女装,是各支系中设计最为复杂,采用色料多样而突出红色的一支,盛装时犹如山花开放。